欢迎访问《家畜生态学报》官方网站!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学科动态
    张明芳, 吴国芳, 王 磊
    家畜生态学报. 2024, 45(8): 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4.08.001
    乳酸菌制剂作为纯天然饲料添加剂,因其具有促进动物生长、改善肠道菌群结构、提高免疫机能等功效且具有无毒、无害、低耐药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畜牧业。该综述旨在突出乳酸菌作为猪、家禽、反刍动物和水产动物养殖中抗生素替代品的潜在价值,以期为乳酸菌在动物生产养殖中的应用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 学科动态
    贺 娜, 孙睿哲, 邓玉婷, 李明明, 张军霞
    家畜生态学报. 2024, 45(6): 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4.06.001
    羊肉凭借高蛋白、低胆固醇、低脂肪等特点受到消费者的喜爱。现阶段,育种学家们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式筛选与羊肉品质相关的候选基因,为肉羊品种改良等分子育种提供依据,以促进羊肉品质的提升。该文就与羊肉pH、肌内脂肪沉积以及脂肪酸分布等相关的候选基因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羊的遗传改良、羊肉品质提高以及新育种技术的研发提供参考。
  • 科学研究
    杨少艳, 刘红祥, 蔡联燊, 张玉杰, 李 彬, 宋姗姗, 孙娜娜, 赵成龙, 李明勇, 刘 东
    家畜生态学报. 2024, 45(9): 51-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4.09.09
    为探究山东、安徽、河北、宁夏等地区育成阶段蛋鸡群出现的一种以输卵管干酪物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疾病病因,该研究对临床病理样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并对分离菌株进行形态学、分子生物学、血清学、动物回归试验和药敏试验等方面的研究与分析。结果显示,13株分离菌株均为鸭疫里默氏杆菌,以血清型7型为主,其OmpA基因已进化为2大分支,动物回归试验可复制出相同临床症状,药敏试验显示分离菌株对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大观霉素、头孢类药物较为敏感。该研究结果为鸭疫里默氏杆菌从不同易感宿主上的分离鉴定及菌株的遗传进化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对家禽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 生态养殖
    程译瑶, 苑志宇, 陈 耿, 王春昕
    家畜生态学报. 2024, 45(8): 68-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4.08.011
    分析不同类型羊舍环境检测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优缺点,对自主研发的畜禽用多功能气体分析仪的设计原理、核心技术内容和应用开展试验研究,并就研发和应用过程中发现的优缺点进行阐述,提出了进一步优化的构想及设计方案。结果表明,第一代的环境检测设备由于其固定性以及检测数据种类较少,更适用于羊舍环境监测预警;第二代设备具有运输轻便、易于操作等特点,适用于数据采集量不大,种类较少的检测试验;第三代设备更适合于数据采集量大、种类多的监测试验。
  • 学科动态
    高 枫, 崔耀明, 管军军
    家畜生态学报. 2024, 45(10): 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4.10.001
    丁酸及其衍生物作为一种重要的肠道营养物质在维护动物肠道形态、调节动物肠道微环境及肠道菌群平衡、调节免疫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期研究表明丁酸及其衍生物维护动物肠道微环境主要通过促进肠道细胞增殖影响肠道发育,通过提高小肠上皮细胞相关蛋白表达维护肠道屏障,同时通过调控肠道内环境及刺激相关免疫蛋白表达维持内环境稳态等。在调控能量代谢方面,丁酸及其衍生物能够直接分解为动物供能,作为能量摄入调节剂可调节相关基因表达,线粒体合成修复及神经回路传导。丁酸及其衍生物作为信号分子作用于免疫途径,调控免疫因子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抑制癌细胞增殖,改善肠道的免疫。该文主要总结了丁酸在动物体内合成和代谢途径及其维护动物肠道健康作用的机制,以期为丁酸产品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 学科动态
    刘梦兰, 邵旭文, 单雪松, 姜怀志
    家畜生态学报. 2024, 45(7): 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4.07.001
    排卵数和产羔数是反映绵羊繁殖性状的关键性指标,也是绵羊重要的经济性状,二者属于中低遗传力性状,受基因型、环境和营养状况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由BMP、GDF和AMH等组成的BMP亚家族是TGF-β超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BMPR1B、BMP15和GDF9是目前与绵羊繁殖性能相关性研究最为深入的基因。该文对BMP亚家族成员中提升绵羊排卵数及产羔数的基因的SNP位点进行归纳,总结了这些基因影响繁殖性能的SNP位点的发现,品种、定位、表型,以及对排卵数和产羔率的影响机制,旨在为绵羊多胎品种的选育和高效繁殖提供理论参考。
  • 科学研究
    张晓燕, 朱 莉, 唐 琳, 展亚楠, 李昕鹏, 孔小艳
    家畜生态学报. 2024, 45(6): 14-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4.06.003
    肌源性因子5(myogenic factor 5,MYF5)被认为是猪肌肉生长发育的重要基因,为探究MYF5基因的遗传变异对滇南小耳猪生长性状的影响,以期为优质滇南小耳猪肉新品种(系)培育提供有效的分子遗传标记,本试验以MYF5为候选基因,杜洛克猪(n=40)为对照组,筛选滇南小耳猪(n=18)的优势SNP位点,并对筛选的优势SNP与其主要胴体及肉质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滇南小耳猪MYF5基因检出的16个SNP位点中,1个位于编码区,为同义突变,并筛选到4个优势SNP。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滇南小耳猪MYF5基因1486、1574、1629以及1701位点间突变频率一致且有相近的遗传图距,连锁紧密。A1486G位点分别为GG、AG、AA基因型;G1574A位点分别为AA、GA、GG基因型;C1629T位点分别为TT、CT、CC基因型;T1701C位点分别为CC、TC、TT基因型。就肌内脂肪含量而言,MM基因型极显著高于MN基因型(P<0.01),MM基因型显著高于NN基因型(P<0.05),NN基因型显著高于MN基因型(P<0.05)。就大理石纹评分而言,MM基因型极显著高于NN基因型(P<0.01),MM基因型极显著高于MN基因型(P<0.01), MN基因型极显著高于NN基因型(P<0.01)。因此,本研究可基本推断在有关作用于滇南小耳猪种肉质性状的基因中,MYF5基因较为关键。该试验结论可为滇南小耳猪育种中改善肉品质等性状给予分子标记支撑。 
  • 专题论述
    赵博雨, 郝 鹏, 张佳奇, 许湘竹, 巴桑旺堆, 高云航
    家畜生态学报. 2024, 45(6): 82-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4.06.013
    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因抗生素不能被机体完全代谢而通过粪尿排出,粪尿中积累的抗生素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环境,从而引起抗生素残留及耐药性问题,并对人畜健康及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威胁,因此有效去除环境中的抗生素至关重要。而去除抗生素不仅要注重降解效果,也要注意二次污染、降解成本等问题。本文介绍了养殖环境中抗生素与抗性基因来源及传播途径,重点阐述了现有的抗生素降解方法、原理和特点,包括物理吸附法、高级氧化技术及生物降解,并对现存抗生素污染问题提出建议,以期为抗生素高效降解提供参考。
  • 学科动态
    张 迪, 房晓欢, 李俊杰, 王志刚
    家畜生态学报. 2024, 45(6): 9-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4.06.002
    生发泡(germinal vesial,GV)期卵母细胞由于未形成极为敏感的纺锤体,对于冷冻卵母细胞以及长期保存地方家畜种质资源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广泛的关注,基于此,本文综述了羊GV期卵母细胞玻璃化冷冻保存的意义,分析了目前羊GV期卵母细胞冷冻保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有效提高卵母细胞冷冻效率的一些解决方法,对提高羊GV期卵母细胞冷冻保存效率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 学科动态
    王振, 韩永胜, 张淑芬, 付龙, 丁昕颖, 马珊珊, 李伟, 赵金波, 丁得利, 李青莹
    家畜生态学报. 2024, 45(9): 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4.09.001
    畜禽粪便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防治对象,利用畜禽粪便制备的生物炭具有多孔隙结构、活性基团丰富、比表面积大等优点,可作为一种环境友好的低成本吸附材料,为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提供新的方向。本文综述了畜禽粪便基生物炭的制备工艺、改性情况及其在水体污染治理和土壤改良等环保领域的应用现状,并阐述目前关于畜禽粪便基生物炭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畜禽粪便基生物炭在环境污染的防治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实现畜禽粪便“以废治废”提供理论依据。
  • 学科动态
    廖云琼, 康永刚, 昌莉丽, 胡建宏
    家畜生态学报. 2024, 45(12): 9-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4.12.002
    杂粕是一类重要的蛋白质饲料资源,可替代豆粕,但其含有较多的抗营养因子,限制了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大量应用。杂粕经微生物发酵后,能提高其营养价值,降低抗营养因子含量,促进动物的消化吸收,提高其饲用价值。本文综述了发酵杂粕的营养价值、发酵工艺及其在猪、禽、牛、羊等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旨在为饲用豆粕减量替代行动的深入实施提供参考。
  • 科学研究
    张晓婷, 彭珍珍, 郭玛丽, 袁朝海, 蔡亚非, 张 威
    家畜生态学报. 2024, 45(8): 8-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4.08.002
    试验在不同地区采集皖南牛、雷琼牛、那曲牦牛和海子水牛血液和毛发样本,获得基因组DNA后,通过常规PCR技术扩增mtDNA COI、CytbD-loop基因,借助Sanger测序获得条形码序列,对地方牛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探究。结果表明:4种牛的线粒体基因中,A/T含量均显著高于G/C含量,具有明显的反G偏倚,且都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其中那曲牦牛表现尤为突出。COI和Cytb蛋白密码子的使用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偏好性。基于Cytb基因构建的NJ系统发育树表现最优,能够将4种牛更好的聚类,更适合本文系统发育关系的探究。
  • 科学研究
    朱春红, 刘宏祥, 陶志云, 宋卫涛, 章双杰, 徐文娟, 王志成, 李慧芳
    家畜生态学报. 2024, 45(6): 20-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4.06.004
    为了分析健康鹅消化道菌群和鹅舍地表及笼具表面环境菌群组成和多样性特征,本试验以健康成年太湖鹅为研究对象,采集肌胃、腺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内容物,并无菌收集鹅粪便以及鹅舍环境样本,提取其细菌基因组,利用IonS5TMXL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鹅消化道和鹅舍环境菌群丰度与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鹅腺胃内容物菌群物种丰度较高,显著高于空肠、回肠、盲肠菌群(P<0.05);盲肠菌群多样性最高,其Shannon值显著高于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P<0.05),大于肌胃、腺胃菌群,但差异不显著(P>0.05)。鹅舍环境菌群α多样性各指标中,除Simpson值显著高于回肠外(P<0.05),其它指标与消化道各段无差异显著性(P>0.05)。β多样性比较发现,鹅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内容物菌群结构较为相似,盲肠和粪便菌群遗传距离和组成距离较近,肌胃、腺胃及鹅舍环境菌群结构相似。鹅消化道各段内容物中定植了不同的绝对优势微生物物种且丰度差异较大,健康肌胃、腺胃、小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内容物中绝对优势菌门(相对丰度大于 5.00%)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其中十二指肠中绝对优势菌门还包括弯曲菌门(Campilobacterota);盲肠绝对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而鹅舍环境中绝对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似地,优势菌属的分布也存在消化道空间差异,其中拟杆菌属(Bacteroides)是盲肠中绝对优势菌属(25.81%)。总的来说,鹅消化道段空间显著影响内容物中菌群丰度与多样性,而鹅舍环境菌群与消化道各段菌群多样性差异较小,不同消化道段内定植了不同的绝对优势微生物物种。
  • 科学研究
    田 敏, 韩程名, 刘 坤, 何 东, 李一凡, 朱怡帆, 史怀平, 李 聪
    家畜生态学报. 2024, 45(10): 36-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4.10.006
    试验旨在探究西农萨能奶山羊不同泌乳时期血液生理生化相关指标的变化规律以及这些指标间的相关性,以反映不同泌乳期奶山羊生理代谢状况及机体健康情况。采集不同泌乳时期150只西农萨能奶山羊血样,测定其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究泌乳阶段等非遗传因素对奶山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泌乳时期对西农萨能奶山羊血液中总蛋白水平(Total Protein)、白蛋白水平(Albumin)、球蛋白水平(Globular Protein)、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葡萄糖水平(Glucose)、总胆固醇水平(Total Cholesterol)和甘油三酯水平(Triglyceride)等指标均有显著影响。(2)TP与GLB、ALB与A/G、ALB与BUN、A/G与GLB、A/G与GLU在各个泌乳时期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奶山羊血液生化指标受不同泌乳阶段影响显著,且血液生化指标在不同的泌乳阶段均有显著相关性。研究结果可全面反映奶山羊的健康生理状态,为羊乳品质改善、营养调节供给和羊场饲养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 学科动态
    熊邦杰, 郝晓霞, 赵梁斌, 白 林
    家畜生态学报. 2024, 45(12): 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4.12.001
    畜牧业的快速集约化发展使畜禽有机废弃物排放量日益增加,传统厌氧发酵产甲烷难以实现循环经济,且具有造成温室效应的风险。因此,开展畜禽有机废弃物厌氧发酵产酸技术的研究,对实现畜牧业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厌氧发酵过程中短链脂肪酸的生成机制和影响短链脂肪酸产量的因素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提高短链脂肪酸产量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了综述:通过增强水解阶段和抑制产甲烷阶段,促进短链脂肪酸的快速生成,减少短链脂肪酸的消耗。对发酵基质进行预处理和使用添加剂是目前研究中常见的提高短链脂肪酸产量的方法,热处理、超声波处理、冻融、酸碱处理、酶处理等方法均能够提高短链脂肪酸的产量,2-溴乙烷磺酸钠、生物炭和一些广谱抗生素也被用于提高短链脂肪酸的产量。本文能为后续从事此方面研究的同行提供参考或指出新的研究方向。
  • 专题论述
    钟 丹, 罗国升, 朱攀学, 常翠维, 杨玲媛
    家畜生态学报. 2024, 45(7): 80-8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4.07.012
    生物膜是以有组织的结构附着在生物或非生物表面包括肠道表面的细菌种群或群落,易导致致病菌的持续性感染,并且常规的抗菌药物对其无法彻底根除。因此,研究和开发有效的抗生物膜感染策略至关重要。益生菌是对宿主健康有益的微生物,能通过预防和控制致病菌生物膜形成达到促进机体肠道健康的目的。本文综述了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和耐药机制,进一步介绍益生菌的抗生物膜活性及其对维护畜禽肠道健康的应用,为畜禽生产中抗生物膜相关感染的替代策略提供参考。
  • 科学研究
    赵 丽, 索朗曲吉, 次仁罗布, 旦增洛桑, 晋美加措, 巴桑珠扎
    家畜生态学报. 2024, 45(8): 22-2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4.08.004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精粗比饲粮对西藏地区娟珊牛泌乳性能、消化代谢、瘤胃发酵参数及免疫力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Ⅰ、Ⅱ、Ⅲ组饲粮精粗比为40∶60、50∶50、 60∶40。结果表明:(1)Ⅲ组和Ⅱ组奶牛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和乳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Ⅰ组(P<0.05)。Ⅱ组料奶比显著低于Ⅲ组和Ⅰ组(P<0.05)。Ⅲ组和Ⅱ组奶牛乳脂率显著低于Ⅰ组(P<0.05)。(2)Ⅲ组和Ⅱ组奶牛干物质(DM)、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粗蛋白(CP)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Ⅰ组(P<0.05)。(3)Ⅲ组奶牛瘤胃液中总挥发酸和丙酸比例显著高于Ⅱ组(P<0.05),Ⅱ组显著高于Ⅰ组(P<0.05)。Ⅲ组和Ⅱ组氨态氮(NH3-N)和微生物蛋白(MCP)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4)Ⅲ组和Ⅱ组奶牛血清总蛋白(TP)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Ⅲ组和Ⅱ组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IgA)的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 Ⅰ组白细胞介素4(IL-4)的含量显著低于Ⅱ组和Ⅲ组(P<0.05)。Ⅰ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显著高于Ⅲ组和Ⅱ组(P<0.05)。综上所述,精粗比为50:50和60:40的日粮能够显著提高娟珊牛的产奶量,提高娟珊牛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并且能够提高娟珊牛的免疫抗炎能力。
  • 专题论述
    龚 婷, 侯文静, 马 辉, 郑 鸣
    家畜生态学报. 2024, 45(8): 87-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4.08.014
    犬细小病毒感染是诱发幼犬肠炎和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其对各类及各年龄段犬均有较大危害,通过特定生物标志物及配套检测方法对犬的感染状况进行评估,以及对于感染犬的快速诊断及其治疗方案的确定实施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国内外犬细小病毒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及其检测方法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归纳,以期为犬细小病毒病的检测和诊疗提供参考。
  • 教学园地
    陈德纯, 杨发龙, 黄 坚, 吉文汇, 岳 华, 马绍婧, 汤 承
    家畜生态学报. 2024, 45(8): 92-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4.08.015
    《兽医临床诊断学》实验课技能操作要点多和操作技术抽象,多年来一直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该文以翻转课堂展示为模式,将课本内容系统地分成不同模块制作微视频,探索信息化和自主学习相融合的“四步法”新模式。结果发现,该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意识以及主动掌握和提高操作技能的意识,为提高本科实验教学质量与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 科学研究
    王思虎, 梅楚刚, 谢建亮, 张国坪, 李毓华, 成 功, 赵春平, 昝林森
    家畜生态学报. 2024, 45(5): 8-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4.05.002
    以成年安秦牛(安格斯牛♂×秦川牛♀)母牛和秦川牛母牛为研究对象,探究安格斯牛杂交改良秦川牛的效果,并通过体尺性状对其体重进行评估,剖分安秦牛和秦川牛母牛各体尺性状对体重的影响。试验共测定了47头安秦牛和152头秦川牛成年母牛群体的体高、体斜长、胸围、腰角宽和坐骨端宽5个体尺数据,并称量其体重;采用逐步线性回归的方法分别建立安秦牛和秦川牛母牛体重与体尺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利用通径分析的方法计算各体尺性状对体重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结果表明:安秦牛母牛在体重、胸围和坐骨端宽3个指标优于秦川牛母牛(P<0.01);相较于秦川牛母牛,安秦牛母牛在体重、坐骨端宽、胸围和腰角宽分别提高13.0%、9.9%、3.5%和3.3%。安秦牛和秦川牛母牛体重与体尺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912.849+4.899X1+3.866X3和Y=-718.128+1.881X2+2.995X3+4.386X4+5.057X5,其中Y为体重(kg),X1为体高(cm)、X2为体斜长(cm)、X3为胸围(cm)、X4为腰角宽(cm)、X5为坐骨端宽(cm);胸围对体重的直接作用大于其他体尺性状的直接作用。综上所述,安格斯牛对秦川牛杂交改良效果显著,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可应用于安秦牛和秦川牛母牛的良种选育,表明胸围是反映安秦牛和秦川牛母牛体重的主要指标。
  • 学科动态
    赫晓娜, 金鹿, 李胜利, 张崇志, 张春华, 高瑞玲, 孙海洲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1): 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1.001
    胎儿程序化发育是指胎儿在子宫内的发育阶段母体应激源会对后代产生短期和长期的影响。宫内胎儿的生理发育和生长环境不仅决定了新生仔畜的生存能力,而且与动物生产性能及动物疾病的免疫应答都有密切关系。研究表明,在妊娠期的关键窗口期,胎儿发育的环境受到干扰时,可能会通过表观遗传修饰调整胎儿的发育模式。胎儿程序化潜在的、积极的、适应性的研究对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该论文结合最新的研究,综述了用动物模型探讨各种母体“应激源”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尤其是辅助生殖技术、母体营养和微生物对妊娠的影响,以进一步挖掘胎儿程序化内在的潜在机制。
  • 科学研究
    张一凡, 聂馨玙, 刘可昕, 刘可心, 孟 辰, 敖常伟
    家畜生态学报. 2024, 45(12): 23-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4.12.004
    试验旨在研究益生菌发酵中草药制剂对猪生长性能及猪肉品质的影响,选择30~40 d断奶仔猪30头分三组进行饲喂,每组10头,试验Ⅰ组于基础饲粮中添加0.2%益生菌发酵中草药制剂,试验Ⅱ组于基础饲粮中添加0.4%益生菌发酵中草药制剂,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周期160 d。结果表明,添加益生菌发酵中草药制剂可以显著提高猪平均日增重(P<0.05),平均日采食量有所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料重比、腹泻率、便秘率显著下降(P<0.05)。屠宰后对猪肉品质进行检测,发现三组猪肉色、pH与猪肉剪切力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Ⅰ组与试验Ⅱ组猪肉大理石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猪肉(P<0.05),试验Ⅰ组与试验Ⅱ组猪肉滴水损失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组猪肉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肌内脂肪含量显著提高(P<0.05);试验组猪肉中肉豆蔻酸、棕榈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硬脂酸、十七烷酸、棕榈油酸、油酸、亚油酸、花生四烯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正癸酸、月桂酸、银杏酸、二十碳一烯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以上结果表明,该制剂可以提高猪的生长速度,降低料重比,提高饲料利用率,改善猪群健康状况,提高猪肉品质。
  • 科学研究
    李银淑, 周 杨
    家畜生态学报. 2024, 45(6): 57-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4.06.009
    以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发作为切入点,将疫情爆发地区和未爆发地区视为一次部分省份冲击猪肉价格的准自然试验,采用多期DID模型考察新冠肺炎疫情对猪肉价格的影响,并构建DID-QR模型检验新冠肺炎疫情对猪肉价格的处理效应在不同初始价格增长率和不同制度环境下的表现形式。结果表明,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导致猪肉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平均涨幅约为10%;受疫情影响的猪肉价格呈现上涨、平稳、再上涨、再平稳、下跌的变化趋势,在考察期内仅次月、3月、6月和7月涨幅明显,10月开始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拉大了不同地区猪肉价格水平的差距,且疫情对价格的提升作用在初始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和初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较为明显。为此,政府应根据猪肉价格在不同条件下的异质性,有的放矢的采取平抑措施,并通过建立各产业链环节主体衔接机制和完善公共信息平台的方式,减弱猪肉市场受突发性外部冲击的影响。
  • 科学研究
    刘振宇, 龚 冕, 王 菲, 徐乃一, 王哲鹏, 姜 雨
    家畜生态学报. 2024, 45(7): 15-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4.07.003
    略阳乌鸡和镇坪乌鸡是陕西省特有乌鸡群体,乌鸡肉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然而,至今尚未有研究系统阐明这两群体基因组特征。该研究采集20只略阳乌鸡、20只镇坪乌鸡样本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并结合110只鸡公开数据构建SNP集合。通过群体结构分析发现中国地方鸡的聚类模式有明显的地理趋势,略阳乌鸡和镇坪乌鸡之间的遗传距离最近,表现出南北方家鸡遗传成分的混合。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两乌鸡群体具有较高的观测杂合度、较快的连锁不平衡衰减以及较低的近交系数,遗传多样性较高。该研究加深了对陕西地方乌鸡群体遗传结构和多样性的认识,对略阳乌鸡和镇坪乌鸡种质资源保护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 科学研究
    李林菲, 刘 朔, 牛世华, 廖新俤, 邢斯程
    家畜生态学报. 2024, 45(8): 53-6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4.08.009
    为探究不同形态微塑料(Microplastics, MP)对土壤中的粪源重金属迁移的影响,选用了不同形态大小的聚丙烯(Polypropylene,PP)作为微塑料原料,以蛋鸡粪便作为粪源模型。将两种不同尺寸的微塑料碎片和两种不同直径的微塑料纤维以1%的添加量添加至土壤,同时粪便添加量为10%。结果表明,不同形态微塑料对不同重金属的迁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具体而言,土壤中的微塑料对铜(Cu)的迁移具有抑制作用,而且微塑料尺寸越小,抑制作用越强,小尺寸碎片状塑料对Cu的吸附效果最显著。另外土壤中的微塑料对锌(Zn)和镉(Cd)的迁移则呈现出促进作用,但对铅(Pb)的迁移影响微弱。土壤电导率受到纤维状微塑料的影响而减缓降低速度。
  • 学科动态
    石胜琦, 刘芮兵, 袁 欢, 张彧丽, 褚瑰燕, 蔡传江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3): 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3.001
    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acid,GABA)是一种重要的小分子非蛋白质氨基酸,作为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促进动物生长、调节食欲、抗应激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样在调节卵巢颗粒细胞功能(granulosa cells,GCs)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颗粒细胞是雌性动物卵巢中主要的体细胞群,颗粒细胞中类固醇激素的合成、自身的增殖和凋亡等生理功能影响卵泡的生长发育及闭锁。研究发现,在卵巢颗粒细胞上存在着γ-氨基丁酸的亲和力结合位点,可以利用γ-氨基丁酸受体直接参与卵巢颗粒细胞合成雌激素和孕酮等。同时,γ-氨基丁酸与受体结合后也可以利用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ypothalamic-pituitary-ovarian,HPO)和腺苷酸环化酶-cAMP系统间接调控卵巢颗粒细胞。本综述旨在展现GABA研究历程和现有进展,讨论其对卵巢颗粒细胞的具体作用与可能的调控机制,并思索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γ-氨基丁酸对动物繁殖调控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科学研究
    张耀, 王啟婷, 张存芳, 多杰才旦, 蔡伟杰, 郝佳慧, 覃敏欣
    家畜生态学报. 2024, 45(10): 15-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4.10.003
    藏羊产于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外部特征非常突出,杂色藏羊约占总群体的90%,被毛纯白和纯黑个体很少。为研究ASIP基因的SNPs多态性与藏羊毛色遗传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混池测序及PCR-SSCP法对ASIP基因7个外显子在高原型、欧拉型、扎什加型和黑藏羊4种类型藏羊群体中的突变位点进行了检测。结果共发现5个位点存在突变,分别为外显子3 g.49396C>G和外显子7的g.76594G>C、g.76715T>A、g.76732C>G和g.76811C>A。其中突变位点g.76715T>A碱基颠换引起第126位的半胱氨酸转变为丝氨酸(C126S)。而突变位点g.49396C>G在4个藏羊类型中都存在CC、CG、GG 3种基因型,该突变位点在高原型、欧拉型、扎什加型和黑藏羊群体中的最小突变概率分别为0.416、0.234、0.261、0.307,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485、0.358、0.386、0.424,都为中度多态。除欧拉型藏羊外,高原型、黑藏羊、扎什加型3个群体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研究结果显示,ASIP基因g.49396C>G和g.76715T>A错义突变应是调控藏羊毛色遗传的重要位点,可为藏羊毛色的选育提供潜在的遗传标记。
  • 科学研究
    任亭亭, 任思睿, 韩 冰, 蒋芳芳, 刘明军, 贺三刚
    家畜生态学报. 2024, 45(8): 16-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4.08.003
    为研究HMX1基因的SNPs多态性及其增强子突变与绵羊先天小耳畸形之间的关系,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结合PCR测序技术对170只阿勒泰羊HMX1基因的增强子、外显子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并与先天小耳畸形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HMX1基因的外显子1和2中共鉴定出24个SNPs,其中A557T与绵羊先天小耳畸形显著相关(P<0.05);在HMX1的基因增强子中发现存在76 bp的复制,与绵羊先天小耳畸形极显著相关(P<0.01)。研究结果显示,HMX1基因增强子区76 bp复制可能是导致阿勒泰绵羊先天小耳畸形的致因突变,这一发现为阿勒泰羊先天小耳畸形的分子诊断和遗传改良提供了潜在的标记。
  • 科学研究
    赵子仪, 杨钰塔, 竺蕾静, 蓝贤勇
    家畜生态学报. 2024, 45(7): 64-7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4.07.010
    目前,DNA甲基化已成为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中备受瞩目的研究热点之一,与之相关的文献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为深入理解DNA甲基化研究的整体发展历程与趋势,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方法,对近30年间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中与DNA甲基化相关的文献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利用VOSviewer软件进行了可视化处理。检索和分析结果显示,WOS数据库中与DNA甲基化相关文献有21 262篇,CNKI数据库有25 664篇。在WOS中,美国相关论文数量占有绝对优势,且篇均被引频次和h-指数较高。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肿瘤学这3个方面。关键词主要为“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基因表达(gene-expression)“和”癌症(cancer)”其中基因表达是DNA甲基化研究领域的热点和方向,这些关键词反映了DNA甲基化在这些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深入探索。对CNKI数据库分析的结果显示,研究论文主要发表在《癌症》、《中国畜牧兽医》及《畜牧兽医学报》等期刊。本研究通过对WOS和CNKI数据库中DNA甲基化相关文献的深入分析,为后续DNA甲基化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和参考。
  • 科学研究
    丁晓宁, 李可瑶, 甘雅婷, 庞硕, 李哲晨, 谢贤杰, 甘乾福, 方绍明
    家畜生态学报. 2024, 45(9): 7-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4.09.002
    肠道菌群-脑肠轴可参与新陈代谢、免疫应答和行为反应等不同生理过程,是影响生长和健康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利用多组学方法探究了湖羊肠道菌群-脑肠轴互作关系。16S-rRNA基因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及克里斯腾森菌属-R7类群、肠球菌属、颤螺菌科-UCG002、普雷沃氏菌科-UCG004等菌属是湖羊肠道菌群中的主要类群。整合结肠和脑组织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雌激素信号通路可能是连接湖羊肠道菌群-脑肠轴的关键功能途径,而真杆菌属细菌和瘤胃球菌属细菌可能是调控湖羊肠道菌群-脑肠轴的关键细菌。本研究结果能为在生产实践中通过营养干预调控肠道菌群-脑肠轴而改善湖羊性情和行为习性、提高生产性能提供基础数据。
  • 教学园地
    王 光, 王述柏, 王利华
    家畜生态学报. 2024, 45(6): 93-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4.06.015
    混合教学模式可以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保证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家畜环境卫生学》是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随着现代畜牧业的高速发展,该课程所涵盖的内容不断拓宽,使该课程的教学具有更多的可变性和挑战性。混合教学模式因其独特的优势而适合在《家畜环境卫生学》的教学中应用。为了保证教学效果,需要对线上线下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和管理等教学活动进行设计。
  • 生态养殖
    夏飞龙, 贾雁岭, 孙 强, 杨 馨
    家畜生态学报. 2024, 45(5): 77-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4.05.012
    探究不同生猪养殖模式的盈利能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对于生猪行业高质量发展和保障猪肉有效供应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2009-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不同养殖模式的成分收益进行分析,并利用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对不同生猪养殖模式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及分解。结果发现:规模养殖模式具有成本比较优势,规模养殖利润高于散养,呈现周期性波动,且散养模式波动最大。不同养殖模式的全要素生产率都表现为略微提升,这主要是由于技术变化的改善,且技术效率却呈现总体下降的特征,其下降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双拖累作用所致。基于此,提出了规模化养殖、政策补贴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建议。
  • 科学研究
    宋振华, 董茹月, 张磊, 樊潇潇, 丁旭红, 孙小琴
    家畜生态学报. 2024, 45(7): 59-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4.07.009
    为了能在炎热天气针对不同泌乳阶段奶牛实施适当的预防和降温措施,降低热应激对泌乳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该试验选用45头不同泌乳阶段的健康荷斯坦奶牛,探究热应激对其呼吸频率、产奶量以及乳成分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1)热应激使不同泌乳阶段奶牛的呼吸频率显著升高(P<0.05),对泌乳早期奶牛的呼吸频率影响更大;(2)热应激状态下,各泌乳阶段奶牛的产奶量均显著性下降(P<0.05),泌乳早期奶牛产奶量下降率为18.58%,在不同泌乳阶段奶牛中下降幅度最大;(3)热应激状态下,奶牛乳中乳脂和乳蛋白含量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而泌乳早期奶牛乳中非脂固形物、乳糖和酪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可见,泌乳早期奶牛的产奶性能受热应激的影响更大,在奶牛的饲养管理中,要更加注重预防和应对泌乳早期奶牛热应激的发生。
  • 科学研究
    王 萌, 杜鑫泽, 杨超群, 贾鸿儒, 昝林森, 李付强, 张涛平, 杨武才
    家畜生态学报. 2024, 45(8): 41-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4.08.007
    试验主要探究在牛精液冷冻稀释液中添加水苏糖对秦川牛精液冷冻保存效果的影响。添加不同浓度(0、20、40、60、80 mg/mL)水苏糖到牛精液冷冻基础稀释液中,检测冷冻-解冻后秦川牛精子运动性能、质膜完整性、顶体完整率、线粒体活性及抗氧化性相关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40 mg/mL水苏糖处理显著(P<0.05)提高冷冻-解冻后精子活力(43.83%)和顶体完整率(78.70%);质膜的完整性和线粒体活性在随着水苏糖浓度的增加显著提升,但质膜的完整性在不同水苏糖浓度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同时,40 mg/mL水苏糖组显著提高GSH-Px酶和CAT酶的活性(P<0.05),并显著降低精子细胞中的MDA含量(P<0.05)。综上表明,40 mg/mL水苏糖处理显著提升冷冻-解冻后牛精子品质和抗氧化能力,对秦川牛的冷冻精液具有较好保存效果。
  • 生态养殖
    刘艳昌, 吴延昌, 郭颖轩, 李冬阳, 张志霞, 左现刚, 李国厚
    家畜生态学报. 2024, 45(6): 76-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4.06.012
    为了提高猪舍环境舒适度评价的准确性,克服猪舍多环境因子相互耦合,避免采用单一环境因子评价猪舍内环境质量状况不准确问题。本研究根据猪舍环境养殖标准,构建了猪舍舒适度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建立了温度、湿度、风速、CO2、NH3和H2S各环境因子的隶属度函数,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模糊理论的猪舍多环境因子综合评价方法,搭建了生猪生长环境舒适度实时监测系统。以育肥猪舍环境监测的24组数据为例对本文提出的猪舍舒适度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建立的猪舍多环境因子舒适度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能准确反映猪舍空气质量状况,可为猪舍环境精准调控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科学研究
    韩好奇, 王 瑶, 张 雨, 刘蓥珂, 王明燕, 张立阳, 廉红霞, 付 彤, 高腾云, 李 明
    家畜生态学报. 2024, 45(7): 28-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4.07.005
    试验旨在通过体外瘤胃发酵法研究不同的黄芩苷添加剂量对奶牛瘤胃体外产气量、发酵参数、养分降解率的影响。选取3头体重为650±50 kg、安装永久瘘管的荷斯坦奶牛作为瘤胃液的供体动物,试验共分4组(每个时间点各3个重复),黄芩苷的添加浓度分别为0(对照组A)、0.1(试验组B)、1(试验组C)、2 g·kg-1(试验组D),体外发酵2 h、6 h、12 h、24 h、48 h后分别测定产气量、挥发性脂肪酸(VFA)、氨态氮(NH3-N)、pH、干物质(DM)降解率、中性洗涤纤维(NDF)降解率、酸性洗涤纤维(ADF)降解率。结果表明:(1)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各组产气量呈上升趋势,各试验组各时间点产气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A(P<0.05)。(2)添加黄芩苷后,2 h、48 h各试验组发酵底物的干物质降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A(P<0.05);6 h、12 h各试验组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高于对照组A(P<0.05);2~24 h各试验组发酵底物的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率高于对照组A(P>0.05),其中1 g·kg-1浓度的效果最好。(3)在整个发酵周期内各试验组各时间点的pH均高于或与对照组A相近,随着黄芩苷浓度的增加pH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发酵12 h试验组C、试验组D的乙酸、TVF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A(P<0.05),在发酵2 h、12 h试验组B、试验组C的丁酸含量高于对照组A(P<0.05)。(4)发酵48 h内各试验组的NH3-N含量均低于对照组A(P>0.05)。综上所述,通过各项指标分析比较,在本试验条件下,奶牛体外瘤胃发酵中适宜的黄芩苷添加浓度为1 g·kg-1
  • 科学研究
    姚大为, 郭晓飞, 刘 玉, 李玉鹏, 陈龙宾, 张金龙, 张效生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1): 17-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1.003
    试验旨在通过过表达和干扰技术探究脂肪与肥胖相关基因(fat mass and obesity associated,FTO)对奶山羊乳腺上皮细胞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及甘油三酯合成的影响。通过克隆得到奶山羊(Capra hircus)乳腺组织FTO基因的CDS区序列,构建FTO过表达载体,并设计合成靶向FTO的si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检测过表达或干扰FTO基因后奶山羊乳腺上皮细胞中脂代谢相关基因及甘油三酯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奶山羊FTO基因的CDS区全长1 518 bp,与绵羊(Ovis aries)(NM_001104931.1)、牛(Bos taurus)(NM_001098142.1)和水牛(Bubalus bubalis)(XM_006043050.4)的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9%、97%和96%。在乳腺上皮细胞中过表达FTO能够显著上调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terol-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s 1,SREBF1)、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N)、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2(diacylglycerol O-acyltransferase 2,DGAT2)的mRNA水平(P<0.05),显著下调甘油三酯水解相关基因如激素敏感脂酶(hormone-sensitive lipase,HSL)的表达水平(P<0.05),同时细胞中甘油三酯含量显著增加。在奶山羊乳腺上皮细胞中干扰FTO得到与之相反的结果。综上,FTO基因在调节奶山羊乳腺上皮细胞脂代谢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 生态养殖
    任智慧, 李军岗, 张秋云, 梁会锋, 李付营, 郭林英
    家畜生态学报. 2024, 45(8): 62-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4.08.010
    近年来,肉牛产业比较效益较低,受猪牛肉市场价格非常态联动以及地方品种普遍的生产效益较低等因素影响,肉牛产业发展的支撑效应逐渐弱化。该文解析了新常态下我国肉牛产业的新特征,并对地方品种支撑肉牛产业差异化发展新模式进行了探究,提出了我国地方肉牛差异化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关键举措。
  • 专题论述
    张锦标, 高振东, 黄代涛, 陆 颖, 李 雯, 刘兴能, 岳 丹, 邓卫东, 种玉晴
    家畜生态学报. 2024, 45(7): 87-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4.07.013
    黑色素是由黑色素细胞产生的一种天然色素,也是构成动物颜色的主要成分之一。黑色素的形成过程涉及多个基因的调控,因此仍存在许多未知问题。瞬时受体电位(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TRP)通道家族位于细胞膜,调节Ca2+、Mg2+等阳离子的摄入,这一功能对于TRP家族在黑色素沉着调节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总结发现,TRPM1、TRPM2、TRPA1、TRPV1在黑色素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TRPM3可能参与黑色素调控。TRPM1通过Ca2+/CaMKIIδ/AKT途径促进黑色素瘤的发展,在正常皮肤组织中可能通过p53-TRPM1/miR-211-MMP9途径调控黑色素沉着。TRPM2可能通过TRPM2-Ca2+-CaMKII-ROS途径促进黑色素细胞死亡。TRPM3可能与miR-204协同调控黑色素。TRPA1通过促进F-肌动蛋白重塑和PAR-2/CYLD途径促进角质形成细胞中的黑色素体吞噬作用,并且TRPA1可能协同cAMP或NO信号通路来刺激黑素细胞中的黑素生成。本文总结了TRP家族在黑色素细胞、黑色素瘤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中对黑色素调控的作用,为进一步揭示TRP家族对黑色素调节的机制提供参考。
  • 科学研究
    武玉鑫, 梁 飞, 崔 东, 刘文新, 刘淑琪, 吕立琴, 刘 璇, 黄菊英
    家畜生态学报. 2024, 45(7): 41-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4.07.007
    放牧是草原重要的利用方式和管理手段,为了探究放牧强度对伊犁草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本研究以新疆伊犁托乎拉苏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K)、轻度(LG)、中度(MG)和重度(HG)等不同放牧强度,载畜率水平分别为0、0.45、1.35和2.50只羊/hm2,放牧2年后分别采集0~20 cm、20~40 cm土壤,检测土壤容重、pH、有机质、氮磷钾等指标,分析放牧强度对伊犁草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探究合适的放牧强度。结果表明:(1)各土层土壤容重、pH均随着放牧强度增加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2)0~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放牧强度增加呈现出波峰变化,20~4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现出“单峰”增长趋势,0~40 cm土壤累积有机碳储量呈现出“U型”变化;(3)0~20 cm全氮和速效磷均随着放牧强度增加呈现出“U型”变化;0~20 cm土壤速效钾和20~40 cm全氮、速效钾均呈现出“单峰”增长趋势;20~40 cm速效磷含量呈现出波峰变化;(4)将放牧强度与土壤各指标进行一元二次方程拟合,发现最适载畜量在1.09~1.89只羊/hm2范围内,最佳载畜量均值为1.44只羊/hm2。因此,从土壤理化性质角度分析,中度放牧更适合新疆伊犁托乎拉苏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