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家畜生态学报》官方网站!

2025年, 第46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5-06-23
  

  • 全选
    |
    学科动态
  • 邱水玲, 冯德庆, 杨雅妮, 黄小云, 陈钟佃, 黄秀声, 阳伏林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6): 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6.001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硒(Selenium,Se)是人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饲草硒农艺强化是解决缺硒地区饲草硒含量低的有效方法。本文综述了国内外饲草硒农艺强化的研究现状,总结饲草硒农艺强化方式(土壤基施、叶面喷施、硒浸种)、硒对饲草的生理作用影响、过量硒对饲草的毒害、饲草对外源硒的吸收与积累及富硒饲草在畜禽生产上的应用,旨在为富硒饲草及富硒畜禽产品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朱肖亭, 施巧婷, 张子敬, 陈付英, 赵彩艳, 楚秋霞, 闫祥洲, 王二耀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6): 10-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6.002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球温室效应不断加剧,炎热天气持续时间逐年增加,热应激已经成为危害畜牧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热应激不仅影响动物生产性能,还对动物的生殖生理造成影响,降低繁殖效率,对畜牧经济造成巨大损失。母牛的繁殖是一个复杂且持续时间长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从卵泡发育、排卵、受精到妊娠各个阶段都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特别是夏季高温对母牛受精率、受胎率、胚胎成活率等影响显著。当动物遭受热应激时,自身通过不同方式调节体温以适应热应激,减少热应激对自身的损伤。文章主要从牛卵泡发育,颗粒细胞、卵母细胞和胚胎发育等方面论述了热应激对牛生殖生理的影响,同时简述了牛应对热应激的自身调节方式,以期为缓解热应激对牛生殖生理的研究提供指导。
  • 科学研究
  • 王燕燕, 王珂, 徐建峰, 石福岳, 郭海龙, 高登伟, 顾玲荣, 王胜明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6): 16-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6.003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甘肃滩羊的遗传多样性与母系起源,试验以甘肃环县、景泰县和靖远县的滩羊为研究对象,采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法获得滩羊mtDNA D-loop区序列,分析其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3个滩羊群体共存在7种不同长度的mtDNA D-loop区序列,范围为1 107~1 183 bp,以1 182 bp为主;3个群体的A、G、T、C、A+T、C+G平均含量分别为33.24%、14.29%、29.56%、22.88%、62.87%、37.18%,A+T含量明显高于C+G;共有154个变异位点,33种单倍型,3个滩羊群体 mtDNA D-loop序列的 Hd平均值为0. 977,Pi平均值为0. 035;系统发育分析显示,41只滩羊分为3个分支,表明甘肃滩羊可能存在3个母系起源。研究认为甘肃滩羊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稳定,存在3个母系起源。
  • 李文莹, 朱小贝, 张家强, 孙 乐, 任 刚, 刘俊霞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6): 21-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6.004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为阐明牦牛和黄牛胎牛不同组织在转录组层面对高海拔环境的适应机制,本研究选取3头青海高原牦牛和3头柴达木黄牛胎牛骨骼肌和脑组织进行转录组比较分析,利用ENSEMBL数据库鉴定两个物种的同源蛋白编码基因,利用DESeq2软件筛选差异表达的同源蛋白编码基因后进行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进而探讨胎牛对高海拔环境的适应机制。结果显示,在牦牛和黄牛的胎牛组织中高表达的差异表达同源蛋白编码基因均显著富集到HIF-1低氧信号通路(P<0.05),且与低氧适应相关的基因HIF1A、EPAS1、EGLN1在黄牛胎牛组织的表达量是牦牛组织的10到100倍。牦牛胎牛组织相关缺氧基因的表达量可能与其长期在高海拔环境生活的适应性有关,而迁饲黄牛胎牛组织通过诱导大量缺氧基因高表达从而应对高海拔低氧环境。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解析牦牛和黄牛胎牛的低氧适应机制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
  • 杨利娜, 王卫宁, 倪 洁, 贤 明, 孟金铭, 胡建宏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6): 29-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6.005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关中奶山羊产奶性状候选基因ALDH18A1和PRKAG1编码的蛋白结构功能,本研究基于Fst、θπ以及Tajima'D方法对ALDH18A1PRKAG1基因在基因组上的受选择信号进行分析,并对受选择位点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以鉴定位点的连锁情况,最后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预测基因中存在的非同义突变对编码蛋白的影响,为关中奶山羊的分子育种奠定理论基础。
  • 赵晓军, 郭 良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6): 36-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6.006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复方中草药制剂对蛋鸡产蛋后期生产性能、蛋品质、血清抗氧化指标和免疫指标的影响,将540羽70周龄“农大3号”蛋鸡分为3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8羽蛋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在基础饲粮中额外添加0.5%和1%复方中草药制剂进行饲喂。试验周期为60 d。结果表明,相比对照组,产蛋后期蛋鸡饲粮中添加1%复方中草药制剂可以显著提高其产蛋率并降低蛋鸡料蛋比(P<0.05);可以显著提高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水平及总抗氧化能力(P<0.05),显著提高白介素-2的含量(P<0.05),显著降低丙二醛含量(P<0.05)。添加0.5%和1%的复方中草药制剂可显著提高鸡蛋的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P<0.05),显著降低蛋鸡血清中白介素-1β的含量(P<0.05)。综上所述,产蛋后期饲粮中添加复方中草药制剂能有效提高“农大3号”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同时对蛋鸡机体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有改善作用。综合考虑,本研究中复方中草药制剂的推荐剂量为1%。
  • 冉亿, 梁 城, 张 腾, 吴晓婷, 高宇辉, 史新娥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6): 41-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6.007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试验旨在研究麸皮或苜蓿颗粒替代部分玉米及豆粕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选用104日龄左右240头健康状况良好,体重为36.74±0.18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麸皮组和苜蓿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6头猪(公母各半)。对照组日粮为参照NRC(2012)营养标准制定的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试验组日粮分别为10%的麸皮或苜蓿颗粒替代基础日粮中的玉米和豆粕。预饲期7 d,正式饲养96 d。结果显示:(1)3组试验猪的初始体重和终末体重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麸皮组和苜蓿组均显著提高了育肥猪61~96 d以及0~96 d平均日采食量(P<0.05);麸皮组显著提高了育肥猪34~61 d料肉比(P<0.05)。(2)各组间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背膘厚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3)与对照组相比,麸皮组显著提高了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以及白蛋白浓度(P<0.05);苜蓿组显著提高了碱性磷酸酶活性(P<0.05);两试验组均显著提高了血清中高密度胆固醇的含量(P<0.05)。(4)麸皮组平均每头猪的毛利润比对照组多27.63元,苜蓿组平均每头猪的毛利润比对照组多38.38元。以上结果表明,用10%的麸皮或苜蓿颗粒替代部分基础日粮中的玉米及豆粕能够提高育肥猪的生长性能,对胴体性状无影响,均显著提高了育肥猪血清中高密度胆固醇的含量,能够降低育肥猪的饲料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 樊文华, 李国保, 杨 华, 周华倩, 杨永林, 余 乾, 张文喆, 赵宗胜, 张银雷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6): 49-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6.008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毛色与羔羊早期生长性能的关系,本试验以多胎萨福克羊与阿勒泰羊杂交F2代资源群羔羊为研究对象,观察记录羔羊的毛色,连续测定不同毛色羔羊的初生重、1~6月龄体重,统计分析不同毛色羔羊生长的差异性。结果表明,F2羔羊群体存在白色、黑色、灰色、棕色、杂色5种毛色,白色羔羊比例最高,棕色和黑色比例最小。5种毛色公母羔的初生重差异不显著(P>0.05);1月龄白色公羔体重显著大于母羔(P<0.05);2月龄白色和杂色公羔体重极显著大于母羔(P<0.01),黑色公羔体重显著大于母羔(P<0.05);3月龄杂色公羔体重极显著大于母羔(P<0.01),白色、黑色、灰色公羔体重显著大于母羔(P<0.05);4月龄黑色、灰色和杂色公羔体重显著大于母羔(P<0.05);5月龄白色和杂色公羔体重显著大于母羔(P<0.05)。随着日龄增加,5种毛色羔羊的累积生长和绝对生长均逐渐增加。白色羔羊2月龄日增重极显著高于黑色羔羊(P<0.01),3月龄白色羔羊累积生长显著高于黑色羔羊(P<0.05),5月龄黑色羔羊累积生长显著高于棕色羔羊(P<0.05)。综上所述,毛色影响杂交F2羔羊的早期生长发育,不影响性别间体重变化,白色羔羊的早期增重和生长发育快。该研究结果为地方绵羊的遗传改良提供了基础。
  • 周 浩, 刘 闯, 韩锦仪, 冯浩义, 李新建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6): 55-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6.009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探究猪种对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分析不同品种猪肠道菌群在结构组成上的特点和差异,以期为生猪种质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在相同饲养条件下,选取日龄相近的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猪和皮特兰猪各10头,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对其直肠内容物进行肠道菌群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猪种的肠道菌群在组成结构上存在差异,其中皮特兰猪与其他三个猪种菌群组成存在较大的非显著差异。门水平分类上,4个猪种的优势菌门相同,均为厚壁菌门(Fi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螺旋菌门(Spirochaetes),但皮特兰猪在厚壁菌门上显著低于其他三个品种(P<0.05),在拟杆菌门上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品种(P<0.05)。Alpha多样性指数比较,皮特兰猪在Chao 1指数和Faith_pd指数显著高于杜洛克猪(P<0.05),在Observed_species指数显著高于大白猪(P<0.05),极显著高于杜洛克猪(P<0.01)。利用LEfSe分析,在4个品种中富集到21种差异菌,其中短芽孢杆菌属(g_Brevibacillus)、芽孢杆菌目(o_Bacillales)和类芽孢杆菌科(f_Paenibacillaceae)是杜洛克肠道菌群中的特异菌;拟杆菌属(g_Bacteroides)、拟杆菌科(f_Bacteroidaceae)和g_Ruminiclostridium_5是长白猪肠道菌群中的特异菌;拟杆菌纲(c_Bacteroidia)、拟杆菌门(p_Bacteroidia)等14种菌是皮特兰肠道菌群的特异菌;大白猪肠道菌群的特异菌仅有厚壁菌门(p_Firmicute)。功能预测结果显示,4个品种猪之间均存在显著于其他品种的二级通路(P<0.05)。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拟杆菌门、厚壁菌门与背膘厚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本研究揭示了肠道菌群与品种之间的关系,发现4个品种猪的肠道菌群在结构上显示出组间差异,且皮特兰组的肠道菌群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均显著于其他三组(P<0.05),证明猪品种与肠道微生物之间存在一定关联。
  • 王志龙, 王 璐, 郭旭川, 张 强, 曾维斌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6): 63-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6.010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不同稀释液及解冻方法对驴精液冷冻保存效果的影响,本试验以甘油作为抗冻剂,对比含不同糖类的冷冻稀释液对驴精液的冷冻保存效果,筛选出效果较好的一组;然后,在此稀释液中,分别添加白藜芦醇(B)、绿原酸(L)、葡萄籽原花青素(P)及其组合,对比不同抗氧化剂对驴精液冷冻保存的效果;最后,用筛选出的含糖类与抗氧化剂最佳的稀释液冷冻保存驴精液,对比三种不同的解冻方法对驴精液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以“葡萄糖+乳糖”组稀释液在驴精液冷冻保存后,精子活率、活力、质膜完整性、运动参数显著高于“葡萄糖”组和“葡萄糖+蔗糖+乳糖”组(P<0.05)。抗氧化剂P组的精子活率、活力、质膜完整性、运动参数均显著高于BL、LP组及BLP组(P<0.05),与B、L、对照组间的差异不显著,但其值较高;P、L、BLP组的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L、BP组的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2 ℃ 8 s解冻精液后,精子活率、活力、顶体完整性、运动参数VCL、VAP均显著高于38 ℃ 30 s(P<0.05)。故添加0.06 g/L葡萄籽原花青素的“葡萄糖+乳糖”稀释液能提高驴精液冷冻保存的效果,62 ℃ 8s的高温快速解冻方法适用于驴冻精的解冻。
  • 周留柱, 张宗源, 郭文阳, 岳丹丹, 潘梦诗, 亓兰达, 徐宏光, 巩 涛, 张英涛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6): 69-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6.011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转化畜禽粪污氨氮,抑制臭气成分氨气过量排放,为微生物处理养殖场冲栏粪污提供具有除氨功能的菌种资源,本研究对猪场粪污下的土壤微生物进行定向筛选与连续驯化,筛选高效除氨菌株并对其鉴定,研究其生长规律及氨氮转化特性,并在好氧条件下对其多途径氮代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KXY5是一株高地芽孢杆菌(Bacillus altitudinis);菌株KXY5能利用柠檬酸钠、葡萄糖、蔗糖、可溶性淀粉、羧甲基纤维素钠等碳源生长转化氨氮,在1 800 mg/L的高浓度氨氮、25~42 ℃、0.1%~3% NaCl以及pH 7.5~8.5的环境中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菌株KXY5以柠檬酸三钠为唯一氮源, 初始氨氮浓度为540.68 mg/L,在30 ℃、pH 7.5、0.1% NaCl、4%接种量的条件下,72 h时通过同化和硝化作用等途径对氨氮转化率达83.68%,其中65.68%的氨氮进行了同化固定,1.6%的氨氮向着硝态氮的方向转化。综上所述,高地芽孢杆菌KXY5在处理畜禽粪污氨氮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和应用前景。
  • 学科动态
  • 何彬, 王世敏, 韩艳, 蒙元燕, 陈莉, 武东, 许留兴, 武丹, 蔡荣靖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6): 76-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6.012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水氮管理对意大利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叶片微生物数量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本研究设置对照组(0 m3/hm2(W0)、0 kg/hm2(N0))、三个水平的灌溉量(1 200 m3/hm2(W1)、1 800 m3/hm2(W2)和2 400 m3/hm2(W3))和三个水平的施氮量(160 kg/hm2(N1)、240 kg/hm2(N2)和320 kg/hm2(N3))。结果表明,灌溉量和施氮量对除含水量外的生理指标没有显著影响(P>0.05)。从N1到N3,可溶性蛋白含量趋于增加,但总酚含量趋于降低。不同水氮组合对大肠杆菌、酵母菌和固氮菌数量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W2的好氧细菌数量显著高于W0和W1(P<0.05),但W1的酵母菌数量最高。施氮量仅对酵母菌和固氮菌数量有显著影响(P<0.05),N2具有最高的酵母菌数量,但固氮菌数量最低。总之,随着灌溉量和施氮量的增加,部分微生物的数量呈规律性变化,化学特性影响部分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而生理特性与微生物数量间的关系较弱,这为后期田间管理调控牧草表面微生物数量的变化提供了依据。
  • 科学研究
  • 陈鑫, 梁樊鑫, 郝斌, 刘淑华, 黎双, 李雪娇, 候梦哲, 李莲瑞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6): 85-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6.013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为确定新疆地区某规模化兔场幼兔呼吸困难、精神不振、腹泻以及糊肛,甚至死亡的发病原因,本研究对采集自该兔场的病死兔肺脏、肝脏等器官和肠道内容物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生化鉴定和PCR鉴定,并通过毒力基因与耐药基因的检测以及小鼠致病性试验与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其致病力和耐药性,以期为发病兔场提供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结果显示,从发病兔体内分离到1株革兰氏阴性短杆菌,该分离株对麦芽糖、枸橼酸盐、棉子糖等呈阳性,对硫化氢、蛋白胨水(靛基质试验)呈阴性;通过PCR鉴定并测序,确定该分离株为肺炎克雷伯菌;该分离株共携带sul1、blaTEM、blaSHV、TEM、aac(6')-Ib、aph(3')-Iatet(A)七种耐药基因和ompc、ompA 、papc fimH四种毒力基因;该分离菌对头孢他啶和丁胺卡那两种药物敏感,对庆大霉素、四环素等多种药物表现为耐药;通过小鼠致病性试验发现,死亡小鼠的肝脏与肺脏有肿大并伴有少量出血点,小肠出血肿大,表明该分离菌对小鼠具有一定的致病性。综上所述,引起该兔场幼兔发病并死亡的病原是肺炎克雷伯菌,本研究为预防和控制兔肺炎克雷伯菌病提供了参考。
  • 何玉洁, 王成隆, 廖伟荣, 房凯敏, 王占宏, 任 尊, 宋军科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6): 92-9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6.014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泰勒虫(Theileria spp.)作为一种重要的寄生性原虫,主要寄生于羊的红细胞、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中,可引起羊的泰勒虫病,导致病羊精神不振、贫血、高热、营养不良和体表淋巴结肿大等临床症状。为了解析陕西某羊场具有典型症状的羊只感染泰勒虫的种类及其遗传进化关系,通过形态学方法对采集该羊场的6份羊血液样品进行涂片染色和显微镜观察,并进一步基于泰勒虫SSU rRNA基因位点以提取的血液样品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测序、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通过形态学方法初步鉴定,样品中红细胞存在泰勒虫感染。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显示,扩增产物在约770 bp处出现了与目的基因大小一致的条带,对阳性扩增产物测序获得长度为773 bp的靶基因序列。该研究中的羊泰勒虫分离株与GenBank中来自海南省山羊源分离株吕氏泰勒虫(T. luwenshuni)(参考序列:MK680191)序列一致性达100%, 且同属一个分支,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综上所述,羊泰勒虫在陕西省羊中分布广泛且具有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对羊泰勒虫病的有效综合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 生态养殖
  • 王少君, 孙若愚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6): 98-10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6.015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畜牧业生产过程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在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占有很大比例,因此对畜牧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进行测算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对实现畜牧业节能减排有重要意义。基于2010-2020年中国各省份生猪生产的面板数据,运用IPCC排放系数法对中国各省份生猪生产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测算,使用回归模型对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并提出抑制生猪生产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对策建议:(1)建立健全和完善生猪生产温室气体减排的技术体系。(2)针对区域的不均衡发展制定差异化低碳发展战略。(3)多举措稳定猪肉价格。2010-2020年中国生猪生产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变化呈现出“波动-大幅下降-平稳”的特征趋势。中部地区的年均温室气体排放量稳居第一,其次是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猪肉价格的上涨和财政支出的倾斜对生猪生产温室气体排放量起抑制作用,生猪产值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对生猪生产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长发挥促进作用。
  • 张 鑫, 徐 霄, 方 慧, 王小兰, 史晓晴, 王红亮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6): 105-1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6.016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为阐明衢州市畜牧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关键减排路径,本研究采用IPCC推荐的温室气体清单计算方法,从温室气体排放量、排放强度等各方面对衢州市各县(市、区)2003-2021年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衢州市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从2003年的38.59×104 t CO2-eq降低到2021年的27.48×104 t CO2-eq,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降幅为28.79%,年均降低1.52%。衢州市畜禽养殖以生猪为主,2003-2021年占养殖总量的17.39%~33.07%。其中,衢江区生猪养殖量最高,占全市生猪总养殖量60%~84%。畜禽粪便管理CH4排放是衢州市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贡献者,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50.49%,其次为粪便管理N2O和肠道发酵CH4排放;衢州市单位畜牧业产值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和单位动物蛋白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整体均呈现下降趋势,分别从2003年的1.93 t CO2-eq·元-1和14.6 t CO2-eq·t·pro-1降低到2021年的0.62 t CO2-eq·元-1和7.8 t CO2-eq·t·pro-1,但各县(市、区)的降幅存在较大差异。综上所述,衢州市畜牧业已呈现绿色低碳化发展趋势,但各县(市、区)仍需均衡发展。建议未来聚焦生猪养殖大县(市、区),积极探索种养循环等可持续粪污处理模式和碳减排政策,以推动衢州市畜牧业绿色低碳发展。
  • 李树文, 韩先杰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6): 112-1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6.017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猪场氨气主要来源于液体粪污的氨氮,氨氮的高效去除对于粪污氨气的有效处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水泡粪污水为研究对象,以氨气和氨氮去除率为测量指标,对10株芽孢杆菌的脱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0株细菌均具有去除氨氮的作用,其中5株菌株即Bacillus licheniformis WL、B.mucilaginosus、B.methylotrophicus、B.megateriumde、B.subtilis GY在实验室条件下72 h氨氮去除率达到50%以上,5株菌株复配后的氨氮去除率与单一菌株处理效果基本相同;水泡粪污水处理试验表明,B.megateriumde具有高效的氨气和氨氮去除率,6 h氨气相对去除率为27%,24 h氨氮相对去除率和绝对去除率分别为63%和64%。该研究结果为水泡粪猪场的氨气和粪污氨氮的有效处理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 专题论述
  • 郭勇, 沈贤俊, 缪 晖, 徐婷婷, 韩新燕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6): 119-1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6.018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猪回肠炎是一种由胞内劳森菌引发的世界性猪肠道传染疾病。该病菌能够影响细胞正常生长分化,并且会对肠道造成损害。在全球范围内,随着饲料端禁抗及生猪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猪场回肠炎的阳性率逐步攀升,已对养猪业造成了严重危害。本文从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与病理特征、感染过程与机制、防控措施等四个方面系统地综述了猪回肠炎的相关研究,旨在为该病的深入研究与防控提供参考。
  • 黄淑萍, 宫 平, 王 乐, 魏佩玲, 赛迪古丽·赛买提, 柴 婷, 许艳丽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6): 124-1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6.019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分子技术已成为疾病诊断、病原体检测和疾病防控的重要手段。在湖羊疾病研究中,分子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疾病诊断的精确性和效率,还为深入探索疾病发病机制提供了新思路。文章介绍了分子技术在湖羊抗病基因研究、疾病诊断和防控以及抗病育种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分子技术在湖羊疾病的早期诊治和湖羊抗病育种工作的研究与应用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