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家畜生态学报》官方网站!

2025年, 第46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5-09-23
  

  • 全选
    |
    学科动态
  • 黄啊美, 邢 凤, 徐梦思, 甘尚权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9): 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9.001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作为肌肉发育与双肌表型的负调控因子,MSTN基因已被发现在多种动物中对肌肉发育、生成、脂质代谢以及双肌表型的形成发挥重要功能。本文总结了MSTN基因的表达模式、生物功能、作用的主要信号通路与机理机制、基因编辑育种实践以及其在家畜种质创新中的应用价值。此外,还讨论了MSTN基因在畜禽遗传改良和人类代谢疾病研究中的前景,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与热点,以期为生物技术和农业应用提供参考。
  • 任少东, 刘 操, 李思敏, 时真男, 杨笑萌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9): 9-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9.002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到2040年,全球牲畜抗生素使用量将较2019年增加30%,这一趋势凸显了当前牲畜养殖中抗生素滥用问题的严重性。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抗生素难以在人或动物体内降解,会以原生形式排泄,对环境微生物或微生物产生巨大的选择压力。此外,Cu、Zn等重金属常被用作禽畜饲料添加剂,以促进动物生长。但是大多数的抗生素和重金属不能被动物肠道吸收,从而随粪便和尿液释放到环境中,促使耐药微生物和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传播。目前,禽畜污粪的主要处理方式是堆肥处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统计整理,发现堆肥可以去除禽畜粪污中90%以上的抗生素残留,有效钝化重金属。然而,关于堆肥对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去除效果,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需进一步研究与验证。
  • 科学研究
  • 邹梦倩, 樊思洋, 金泽文慧, 刘邦华, 陈洪艳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9): 18-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9.003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HMG盒转录因子 1(HMG-box transcription factor 1,HBP1)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转录调节因子,前期研究表明,HBP1基因是鸡前脂肪细胞增殖的正调控因子,通过促进鸡前脂肪细胞增殖在脂肪组织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但其促进鸡前脂肪细胞增殖的分子调控机制尚不清楚。可变剪接(alternative splicing,AS)增加了转录组的多样性,是调节基因表达和产生蛋白质组多样性的重要机制。为探究鸡前脂肪细胞增殖过程中的可变剪接事件,本研究以永生化鸡前脂肪细胞为试验材料,利用慢病毒方法成功建立了稳定过表达HA-HBP1融合蛋白的鸡前脂肪细胞系(命名为HBLV-HA-HBP1)和慢病毒对照细胞系(命名为HBLV-HA),随后应用过表达HBP1增殖48 h的鸡前脂肪细胞和对照细胞的RNA-seq,挖掘出鸡前脂肪细胞增殖过程中发生的可变剪接事件、基因和信号通路。结果显示,6个样品中共鉴定出28 792个可变剪接事件,涉及7 547个基因,可变剪接类型依次为外显子跳跃、外显子互斥、3'位点可变前接、内含子保留和5'位点可变剪接;可变剪接的基因主要富集在Wnt等与增殖相关的信号通路;CHEK1、DLG1和PHF20等基因可能在调节前脂肪细胞增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鉴定了HBP1诱导鸡前脂肪细胞增殖过程中的可变剪接事件和基因,为家禽育种提供了新思路。
  • 阳文攀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9): 27-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9.004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上杭槐猪群体总产仔数、产活仔数、产健仔数和产弱仔数等4个繁殖性状的遗传参数,加深对上杭槐猪遗传结构的了解,并为制定可持续的、合理的保种和选育方案提供参考。研究利用R软件aov函数对影响上杭槐猪繁殖性状的固定效应进行方差分析,选取差异显著的固定效应,并利用R软件sommer包通过单性状、多性状模型对繁殖性状的遗传参数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上杭槐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产健仔数、产弱仔数遗传力分别为0.146、0.128、0.118、0.045,重复力分别为0.210、0.253、0.236、0.056。上杭槐猪繁殖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在0.800~0.997之间,表型相关在0.023~0.943之间,总产仔数、产活仔数、产健仔数等繁殖性状间具有较强的遗传相关与表型相关。根据选育目的,选择总产仔数、产活仔数、产健仔数中的单一性状作为上杭槐猪繁殖性能选育的主选性状是可行的,该结果可为制定地方猪种保种和选育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 田世成, 谢晓方, 张卓亿, 王 霞, 郭洁平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9): 32-3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9.005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复方中草药制剂对哈白幼兔生长性能、腹泻率、死亡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选取150只健康35日龄断奶哈白幼兔作为试验动物,随机分成Ⅰ、Ⅱ、Ⅲ、Ⅳ、Ⅴ五组,每组30只。Ⅰ、Ⅱ、Ⅲ、Ⅳ组为试验组,分别添加0.5%、1.0%、1.5%、2.0%的中草药添加剂;通过与Ⅴ组(对照组)在增长速度、料重比、腹泻率、死亡情况及免疫功能等方面的比较来探讨其应用效果与作用机理,筛选出对试验兔最有益的添加量。预试期7 d,正试期28 d,试验期间记录幼兔的采食量、腹泻率及死亡率。结果表明,Ⅰ、Ⅱ、Ⅲ、Ⅳ试验组增重、饲料报酬均高于Ⅴ组,其中试验Ⅲ组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26.94%(P<0.05);Ⅰ、Ⅱ、Ⅲ、Ⅳ试验组腹泻率显著低于Ⅴ组(P<0.05),Ⅴ组幼兔死亡率为6.67%,各组间死亡率差异不显著(P>0.05);Ⅲ、Ⅳ试验组幼兔的胸腺指数比Ⅴ组显著提高22.22%和24.64%(P<0.05),而脾脏指数亦显著提高24.14%和32.76%(P<0.05);与Ⅴ组相比,Ⅱ、Ⅲ、Ⅳ试验组血清Ig A水平显著提高(P<0.05),但血清Ig G和血清Ig M增高不显著(P>0.05);与Ⅴ组相比,各试验组血清GSH-Px和T-AOC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Ⅱ、Ⅲ、Ⅳ试验组血清SOD水平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饲喂本复方中草药制剂对促进幼兔的生长发育、提高增重效果、增强机体免疫力及抗病能力均有显著效果,其中添加1%~1.5%为较优剂量。
  • 翟兵兵, 赵 暘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9): 38-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9.006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巴戟天多糖对力竭运动大鼠抗疲劳作用及心肌损伤的影响,将SD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巴戟天多糖低、中、高剂量组(100、200、400 mg/kg),通过负重游泳训练建立力竭运动模型,干预4周后检测抗疲劳、能量代谢、心肌损伤及氧化应激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显示,(1)与模型组比较,巴戟天多糖低、中、高剂量组游泳力竭时间、肌糖原及肝糖原含量显著增加(P<0.05),血清BUN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游泳力竭时间及中、高剂量组肌糖原、肝糖原含量显著升高(P<0.05),高剂量组血清BUN含量显著降低(P<0.05),高剂量组游泳力竭时间及肌糖原、肝糖原含量又显著高于中剂量组(P<0.05)。(2)与模型组比较,巴戟天多糖低、中、高剂量组心肌组织Na+-K+-ATPase、Ca2+-Mg2+-ATPase活性及ATP含量显著增加(P<0.05),血清cTnI含量及CK、LDH活性显著降低(P<0.05);与巴戟天多糖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Na+-K+-ATPase活性及中、高剂量组Ca2+-Mg2+-ATPase活性、ATP含量显著升高(P<0.05),高剂量组cTnI含量及中、高剂量组CK、LDH活性显著下降(P<0.05),高剂量组ATP含量显著高于中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cTnI含量及CK、LDH活性显著低于中剂量组(P<0.05)。(3)与模型组比较,巴戟天多糖低、中、高剂量组心肌组织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CAT、SOD活性及p-AMPKα、Nrf2、HO-1表达显著增加(P<0.05);高剂量组MDA含量显著低于低、中剂量组(P<0.05),中、高剂量组SOD活性显著高于低剂量组(P<0.05),低、中、高剂量组之间p-AMPKα、Nrf2、HO-1表达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表明,巴戟天多糖具有抗力竭运动大鼠疲劳作用,并可以通过改善心肌组织能量代谢及调控AMPK/Nrf2/HO-1信号通路介导的抗氧化应激作用减轻心肌损伤。
  • 白云志, 阳文攀, 刘相杰, 王均辉, 林婷燕, 彭伟军, 王 鑫, 季 涛, 张正林, 邓 政, 丁能水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9): 45-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9.007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初配周龄对丹系大白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本研究使用混合线性模型对初配周龄在31~43周龄的2 821头丹系大白母猪的8 086条繁殖记录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初配周龄对丹系大白母猪第一胎繁殖性能、使用胎次、前四胎总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初配周龄对产总仔数、产木乃伊数、前四胎总产仔数及前四胎总产活仔数影响极显著(P<0.01),对产活仔数和使用胎次影响显著(P<0.05),对产死胎数、前四胎总产死胎数、前四胎总产木乃伊数影响不显著(P>0.05)。此外,丹系大白母猪第一胎产总仔数、产木乃伊数在43周龄初配时最高,在31~33周龄初配时偏低;产总仔数、产活仔数在41~43周龄初配时偏低,产木乃伊数在41~43周龄初配时偏高;随着初配周龄的增加,使用胎次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36周龄初配时最高;前四胎总产仔数、前四胎总产活仔数在34周龄初配时最高。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初配周龄的母猪繁殖性能表现有差异,初配周龄在33~38周龄的母猪综合繁殖性能表现最佳。
  • 姚平波, 马孝文, 姚期春, 唐友学, 张渝红, 刘 薇, 李婉莹, 蔡 瑞, 庞卫军, 郑 以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9): 50-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9.008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玉米赤霉烯酮(ZEN)是常见的饲料污染物,易导致母猪流产、妊娠率低,公猪雌性化、性欲低下,然而玉米赤霉烯酮对公猪精液质量的直接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在猪精液常温保存稀释液中添加浓度为0、2、10、50 mmol/L的玉米赤霉烯酮,分别检测常温保存48 h和72 h的精子活率、活力、前向活力、质膜顶体完整性、抗氧化酶活力、活性氧(ROS)水平、丙二醛(MDA)含量、ATP水平等指标。结果表明,玉米赤霉烯酮处理可显著降低精子活率及运动参数(P<0.05),50 mmol/L的玉米赤霉烯酮处理72 h可使精子活率降至11.08±0.61%(P<0.01);50 mmol/L的玉米赤霉烯酮也可显著降低精子质膜完整性、顶体完整性、抗氧化能力、抗氧化酶活性,并降低ATP水平及线粒体膜电位(P<0.05);同时,稀释液中添加50 mmol/L的玉米赤霉烯酮会显著提高精子ROS水平及MDA含量(P<0.05)。因此,在猪精液常温保存稀释液中添加玉米赤霉烯酮会降低精子保存质量及抗氧化能力。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明玉米赤霉烯酮的毒性机制及预防、改善玉米赤霉烯酮导致的公猪生育力下降提供参考。
  • 张艺添, 李震震, 肖 攀, 何伟先, 杨明明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9): 58-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9.009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筛选出能够有效处理维生素B2工业发酵尾液的益生菌,为维生素B2工业发酵尾液的饲用化和工业减排措施奠定基础,本试验以维生素B2发酵尾液为培养基,对关中黑猪肠道的乳酸杆菌(Lactobacilli)进行连续接种传代,驯化和筛选出候选乳酸菌,并测定候选菌株的发酵潜力。结果显示,经过7代连续接种传代驯化,从关中黑猪肠道的乳酸菌群中筛选获得1株可在维生素B2发酵尾液中生长良好的马蹄乳杆菌。利用该菌株对维生素B2发酵尾液进行厌氧发酵,发酵24 h后发酵液上清的化学耗氧量降低28.2%,还原糖含量降低35.8%,粗蛋白含量降低22.5%。表明该马蹄乳杆菌可增加维生素B2工业发酵尾液的絮集程度,大幅降低发酵尾液上清的有机物含量和还原糖含量,可以作为维生素B2工业发酵尾液的饲用化菌种。
  • 鞠 馨, 武 倩, 陈 晨, 王煜鑫, 王新雅, 韩国栋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9): 63-7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9.010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放牧家畜作为草地生态系统的初级消费者,通过采食、排泄、游走践踏、反刍、卧息等多种行为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是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家畜牧食行为展开大量研究,积累大量学术论文成果,及时总结家畜牧食行为领域发展前沿及趋势,可为相关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基础资料及参考依据。本研究以2002-2022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放牧家畜牧食行为研究领域收录期刊论文为对象,基于可视化工具CiteSpace软件绘制家畜牧食行为研究的知识结构图谱,分析相关论文研究现状与热点。结果显示,2002-2022年牧食行为相关研究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中国知网数据库相关研究数量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相比发展较为缓慢。当前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家畜活动监测(采食、反刍、游走和卧息等),放牧家畜的采食量与食性选择,采食、排泄和践踏等行为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牧食行为监测方法四个方面。
  • 刘书伟, 王 燕, 张田田, 武天明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9): 72-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9.011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小鼠行为敏化和不同给药途径对槟榔抗疲劳作用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本研究通过构建动物行为敏化模型,以灌胃和口腔缓释的方式给药,分析槟榔乙醇提取物对游泳小鼠的耐力、血乳酸、丙二醛、血尿素氮、血红蛋白、肌糖原、肝糖原、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5-HT)和多巴胺的浓度水平以及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通透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组行为敏化小鼠力竭游泳时间均极显著大于非敏化组及游泳对照组(P<0.01);槟榔的给药方式也影响敏化小鼠的力竭游泳时间,口腔缓释给药极显著大于灌胃给药(P<0.01)。槟榔可有效抑制游泳小鼠代谢产物血乳酸、丙二醛和血尿素氮的积累,阻碍氧运输蛋白(血红蛋白)水平的降低,延缓能量物质肌糖原和肝糖原的耗竭,提高BBB通透性,缓解脑内5-HT水平的升高和多巴胺水平的降低,抑制脑内5-HT与多巴胺比值的升高,从而发挥抗疲劳作用,且小鼠行为敏化和口腔缓释给药能明显提升槟榔抗疲劳效果。该研究可为槟榔抗疲劳产品研发提供理论支撑。
  • 王昊天, 赵瑞霞, 张天闻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9): 81-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9.012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敖汉细毛羊基因SNPs及其与卵泡囊肿疾病之间的关系,采用PCR-RFLP技术对240只患病敖汉细毛羊和432只健康敖汉细毛羊的GHR、GH、PROP1、FecB、GDF9基因SNPs进行检测并基因分型,并将基因分型结果与卵泡囊肿疾病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在GHR、GH、PROP1、FecB、GDF9基因均发现1个酶切SNPs,即HpaII、PvuII、Hin6I、AvaII、Hpy166II SNPs。GHR-HpaII SNPs属于外显子突变,在患病敖汉细毛羊群体中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表现为中度多态,在健康敖汉细毛羊群体中表现为低度多态,与卵泡囊肿疾病显著相关(P<0.05)。GH-PvuII SNPs属于内含子突变,在患病和健康敖汉细毛羊群体中均表现为中度多态,与卵泡囊肿疾病不显著相关(P>0.05)。PROP1-Hin6I SNPs属于外显子突变,在患病和健康敖汉细毛羊群体中均表现为低度多态,与卵泡囊肿疾病不显著相关(P>0.05)。FecB-AvaII SNPs属于编码区突变,在患病和健康敖汉细毛羊群体中均表现为中度多态,与卵泡囊肿疾病不显著相关(P>0.05)。GDF9-Hpy166II SNPs属于启动子突变,在患病和健康敖汉细毛羊群体中均表现为低度多态,与卵泡囊肿疾病不显著相关(P>0.05)。研究结果表明,GHR-HpaII SNPs与敖汉细毛羊的卵泡囊肿疾病相关,可作为敖汉细毛羊繁殖生产和预防生殖疾病工作中的关键分子标记。
  • 生态养殖
  • 柴纯芳, 王清涛, 郝旭召, 贾爱芹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9): 88-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9.013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规模化畜禽养殖产生的粪污对区域土地承载力形成重大考验,将农作物作为其消纳途径,逐步加大有机肥替代化肥,为缓解土地承载力提供了可能。本研究综合运用养分平衡法和排泄系数法,对京津冀区域主要作物粪肥需求量及畜禽粪污养分供给量进行系统计算,从而评估京津冀畜禽养殖粪污的土地承载力。结果显示,京津冀中南部地区作物养分需求量较大,而东部与西南部畜禽粪污养分供给量较多。以氮元素为基准,京津冀区域整体土地承载力指数处于Ⅱ级(轻警)状态,但个别城市风险等级为Ⅳ级(重警),已处于严重超载状态,并对环境造成一定威胁;以磷元素为基准,整体土地承载力指数处于Ⅰ级(无警)状态。综上,京津冀区域在粪污土地承载力方面总体可控,具备适当扩大养殖规模的条件。但地区差异明显,个别城市呈现超载状态,需分类施策,差异化管理,积极倡导农牧循环的生态模式。
  • 殷显鹤, 姚步青, 李永晓, 鄯仁欠姐, 段 鹏, 龚晓彤, 马丽萍, 雷雨田, 马忠武, 王芳萍, 周华坤, 高嘉敏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9): 97-1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9.014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高寒牧区羊粪资源化利用难题,给中小型养殖户提供一种资金投入低、操作简便的资源化利用技术,本文采用自然腐熟(CK)、翻堆(T1)、添加微生物腐熟剂(T2)和麦秸秆(T3)处理对羊粪进行堆肥腐熟试验,研究不同处理对堆肥腐熟过程中堆体温度、含水率、pH、电导率、胡富比、有机质、种子发芽指数及养分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延长,堆体颜色逐渐变深褐色,刺鼻气味及蚊蝇减少,CK处理的堆体最高温度及pH低于其余处理,电导率值偏高,有机碳损失率最高;T2和T3处理的堆体高温持续时间较其它处理延长1~2 d;T1和T2处理含水率和有机质含量下降最快,堆肥结束后养分中有机碳、全氮及全磷含量均高于CK处理。不同处理间胡富比无明显变化,除了T3处理外,其它处理种子发芽指数>100%,表明腐熟产物对种子萌发无毒性。综上所述,T2处理的堆肥腐熟效果优于其它处理,此处理不仅能延长高温持续时间,加快水分散发和有机物分解,还能有效减少养分流失,促进堆肥腐熟,该结果可为高寒牧区对羊粪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郭振刚, 吴 瑛, 吴 萍, 吴道全, 宋德荣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9): 104-1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9.015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贵乾半细毛羊养殖生产中粪污污染现状,试验选择健康的贵乾半细毛羊20只,分为成年羊组和育成羊组,每组公母羊各5只,分别测定了进食饮水量、粪尿排泄量及粪便中养分和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贵乾半细毛羊进食饮水量和粪尿排泄量平均分别为3.52 kg/d、1.12 L/d、1.19 kg/d和0.60 kg/d,成年羊的进食鲜质量、粪便鲜质量均高于育成羊,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饮水量和尿液量则显著低于育成羊(P>0.05);在养分含量方面,贵乾半细毛羊粪便有机质(OM)含量平均达74.15%,成年羊全钾(TK)含量低于育成羊,差异不显著(P>0.05),但成年羊的有机质(OM)、全氮(TN)、全磷(TP)、氨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显著高于育成羊(P<0.05);在重金属含量方面,贵乾半细毛羊粪便中未检出总砷(As)和总镉(Cd),成年羊的总铜(Cu)、总锌(Zn)、总汞(Hg)、总铅(Pb)和总铬(Cr)高于育成羊,但仅Zn显著高于育成羊(P<0.05),达64.25 g/kg,其余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此外,不论是成年羊还是育成羊,其粪便中的蛔虫卵均未检出,死亡率达100%,而成年羊粪便中大肠杆菌群数为15.28 MPN/g,高于育成羊,但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为充分了解贵乾半细毛羊新品种养殖污染现状、科学配制饲料配方和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等提供了依据。
  • 专题论述
  • 丁 琳, 高 慧, 刘雅丽, 蒋永健, 周卫东, 朱寅初, 徐 杏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9): 109-1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9.016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家禽养殖场规模化程度的提高,臭气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本文重点介绍了规模鸡场臭气的主要成分和产生机制,并系统综述了臭气排放的影响因素和减控技术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规模鸡场制定综合有效的臭气治理方案提供理论参考。
  • 包奇, 张 敏, 黎 菊, 王秀章, 刘 小, 孙国涛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9): 116-1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9.017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猪粪固液分离装置已经经历了各种形式的研究、设计、试验、研制等探索历程。与传统的生化处理方法相比,该技术明显在耗能、耗时、耗费等方面有了显著提升,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还增加了收益。然而,当前主流的猪粪便固液分离设备在处理粪污水时还存在震动幅度强、噪音强、气味重等问题,为更好地使猪粪固液分离机在处理粪污问题上达到高效率、低污染、高利用率,了解国内外在猪粪处理方面的固液分离装置的发展及研究现状是十分有必要的。为此,本文对国内外猪粪固液分离装置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论述,并进一步指出我国当今猪粪固液分离装置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假想,为后续其发展提供思路。
  • 许豪泽, 高梦莹, 郭瑶瑶, 高 磊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9): 123-1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9.018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卵母细胞纺锤体的正确组装对于染色体的精确分离至关重要。在哺乳动物卵母细胞中,由于缺乏中心体,纺锤体的组装和纺锤体两极结构的建立依赖无中心粒微管组织中心。同时,染色体周围的小GTP酶Ran和液相纺锤体结构域在纺锤体的高效组装中发挥重要作用。纺锤体通过动粒-微管连接精确分离染色体,但卵母细胞中动粒-微管连接易产生错误,这一过程由Aurora B/C激酶和纺锤体检验点蛋白介导的错误矫正机制加以调控。第一次减数分裂纺锤体组装完成后,会迁移到皮质区进行染色体分离并排出极体,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1对纺锤体迁移至关重要。本文主要综述了哺乳动物纺锤体的组装与迁移机制,以期为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