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家畜生态学报》官方网站!

2025年, 第4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4-24
  

  • 全选
    |
    学科动态
  • 袁志雄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4): 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4.001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养猪废水中高浓度有机物、氮磷污染物及病原微生物对水体和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该文总结了近年的养猪废水处理技术,全面概述了物理化学法、微藻技术、人工湿地等创新技术相关的研究现状、污染物去除效率、资源利用和能源化效率。通过对各种资源利用技术的优缺点和现有优化措施的回顾,旨在为养猪废水处理工艺研究和改进提供有价值的见解。
  • 金尔光, 龚 萍, 周 源, 陈 洁, 万平民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4): 10-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4.002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畜禽粪污中的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可通过逸散、渗滤、雨水径流、还田利用等方式进入空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介质,继而经食物链进入人和动物体内,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该文概述了畜禽粪污中ARGs的来源与传播方式、残留现状、消减/去除机制及效果,简要分析了畜禽粪污中ARGs来源与扩散传播、控制技术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今后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提高粪污中ARGs消减/去除效果及处理产物安全利用提供参考。
  • 科学研究
  • 潘丽丽, 李长忠, 李昭楠, 陈艳霞, 王国杰, 金文杰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4): 18-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4.003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对寄生于青海湖祼鲤中的锚头鳋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特征进行全面解析,该研究从人工养殖的青海湖裸鲤病鱼中分离获得锚头鳋虫体样品2.5 g,提取基因组DNA,通过Illumina测序技术对锚头鳋mtDNA进行测序、组装和注释,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取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利用25个桡足类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与此研究测得锚头鳋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锚头鳋线粒体基因组长度为14 591 bp(GenBank登录号:ON943063.1),34.86% A、35.86% T、12.33% G及16.72% C,具有明显的AT偏向性(70.73%),包括22个tRNA基因、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个rRNA基因和2段非编码区(AT-loop区)。13个蛋白编码基因的起始密码子均为ATN,除nad5、nad4lcox3基因的终止密码子为不完全终止密码子T,其他基因的终止密码子均为TAA或TAG;2个rRNA基因总长度为1 451 bp,12个基因能形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其余10个基因缺失DHU臂、TΨC臂和TΨC环而不能形成三叶草结构;两段非编码区在环状的DNA分子中一段位于trnI-atctrnH-cac之间,一段位于rrnStrnS1-aga之间。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测序所得锚头鳋在进化上与鲤锚头鳋(L. cyprinacea)(KM235194.1和NC_025139.1)和矮小拟镖剑水蚤(Paracyclopina nana)(EU877959.1)聚为一个进化分支。该研究结果可为锚头鳋早期分子学诊断和快速检测提供理论数据。
  • 张夕霏, 葛华梁, 任敏鹏, 赵 然 , 钱治民, 王彩彤, 张传生, 耿立英, 李祥龙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4): 26-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4.004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坝上长尾鸡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和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nDel)位点的鉴定和分析,旨在丰富坝上长尾鸡的SNP和InDel信息。使用GATK软件识别坝上长尾鸡的SNP和InDel位点;采用ANNOVAR软件预测变异位点发生的基因组区域及变异产生的影响;通过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分别将SNP和InDel位点所在基因比对GO和KEGG数据库,获得相应的功能和通路注释。结果共检测到36 055个非同义突变,其所在基因可注释到代谢进程、细胞组分和催化活性等126个GO条目以及细胞结构、DNA修复与复制方面、信号传导通路等54条KEGG通路。在编码区(CDS)共鉴定到6 769个InDel位点,其所在基因可注释到102个GO条目以及脂肪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p53信号通路等30个KEGG通路。研究表明,坝上长尾鸡中存在大量的SNP和InDel位点,SNP位点突变类型主要为转换;SNP和InDel位点的基因组功能原件分布规律和突变类型具有明显差异;SNP和InDel位点所在基因与坝上长尾鸡的繁殖及羽色形成具有潜在关系。
  • 景若曦, 李文凤, 李晗星, 李 龙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4): 34-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4.005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该研究旨在阐明约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johnsonii(L. johnsonii)调节脂代谢的分子机制。通过106、107、108 CFU/mL浓度菌液发酵上清处理诱导分化的3T3-L1脂肪细胞和STC-1小肠内分泌细胞16 h,系统评估其对脂质代谢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L. johnsonii发酵上清液呈浓度依赖性抑制3T3-L1细胞脂质积累(107 CFU/mL,P<0.05;108 CFU/mL,P<0.01),并显著下调成脂关键转录因子C/EBPα(P<0.01)、PPARγ(P<0.01)和SREBF1(P<0.05)的蛋白表达。在STC-1细胞中,107、108 CFU/mL浓度发酵上清均促进食欲抑制激素Peptide YY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分泌(P<0.05),同时上调GLP-1前体加工酶PCSK1基因的转录(P<0.05);抑制PCSK2和Proglucagon转录水平(P<0.05)。综上所述,L. johnsonii通过双重途径抑制脂肪沉积(直接调控脂肪细胞分化相关基因表达减少脂质沉积,同时激活肠道激素信号通路抑制摄食需求)。该研究为益生菌调控脂代谢提供了新的分子机制依据。
  • 汪傲, 张壮彪, 虎红红, 刘光磊, 朱 凯, 吕昕哲, 郝峰, 韩丽云, 马云, 姜雨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4): 41-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4.006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产奶性状是荷斯坦牛的重要经济性状,对产奶性状进行遗传参数估计可为后续育种研究奠定良好基础。该研究整合了来自河北和宁夏两个地区13个牧场的60 560头荷斯坦牛在2009-2023年间的567 969条DHI测定记录以及系谱记录,基于随机回归测定日模型进行产奶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结果表明:第1和第2胎次相应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产奶量0.24和0.15,乳蛋白量0.19和0.13,乳脂量0.11和0.07,体细胞评分均为0.02。产奶量、乳蛋白量和乳脂量之间呈表型和遗传正相关,而体细胞评分和前3个性状之间大多呈表型和遗传负相关。该结果可为荷斯坦牛的群体选育提供重要参考。
  • 杨杨 , 张葭慧, 苏政, 彭健, 朱婷婷, 代蓉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4): 47-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4.007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建立新疆夏洛莱牛杂交新类群的无角性状分子鉴定方法,为无角品系的选育提供技术支撑,采用PCR扩增和测序技术筛查了P202ID突变位点在485头新疆夏洛莱牛杂交新类群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485头新疆夏洛莱牛杂交新类群中P202ID突变位点的基因型与牛角表型观测结果一致,无角个体全部为Pc/prs杂合基因型,有角个体全部为prs/prs纯合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2.37%和87.63%;群体中未鉴定到Pc/Pc纯合基因型个体。P202ID突变与新疆夏洛莱牛杂交新类群牛角表型极显著相关(P<0.01),但有角和无角牛在体尺数据上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表明,P202ID突变位点的不同基因型能有效鉴定新疆夏洛莱牛杂交新类群无角与有角表型,可用于指导无角品系的选育。
  • 郭萌萌, 景若曦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4): 51-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4.008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筛选利用YCFA培养基体外富集可培养的山羊瘤胃微生物菌种,为瘤胃微生物的体外培养提供可用的潜在培养基,该试验利用YCFA培养基在37 ℃温度下,对山羊瘤胃中的微生物分别进行厌氧和有氧条件下的富集培养,取富集的菌落提取DNA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可富集培养的细菌类型。研究表明,YCFA培养基在厌氧条件下可潜在富集培养的山羊瘤胃微生物主要包括Veillonella、Streptococcus、Anaerovibrio、Selenomonas_1、Prevotella_1、Prevotellaceae_YAB2003_group、Selenomonas_1、Schwartzia、Phocaeicola;在有氧条件下可潜在富集培养的山羊瘤胃微生物主要包括Mannheimia、Bacteroides、Bacillus、Actinobacillus。该试验表明在YCFA培养基中可以培养部分山羊瘤胃中的有效微生物菌种,为山羊瘤胃细菌菌种的培养提供参考。
  • 刘若凡, 袁想通, 李云赫, 李汉东, 胡泽超, 吉红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4): 58-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4.009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实用饲料中不同鱼粉添加量对多鳞白甲鱼(Onychostoma macrolepis)幼鱼生长性能、常规营养成分、健康状况的影响,配制等氮等脂但鱼粉添加量不同(20%(FM20)、16%(FM16)、12%(FM12))的3种饲料,以多鳞白甲鱼企业生产一线常用的商品黄颡鱼饲料(CN)作为对照,选取192尾多鳞白甲鱼幼鱼(6.00±0.05 g)随机分为4组,开展为期7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 (1)FM20组的特定生长率、终末体重与CN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肥满度显著高于CN组(P<0.05);FM20、CN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FM12组(P<0.05);(2)全鱼脂肪酸组成表明CN组ΣSFA(总饱和脂肪酸)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5);CN、FM20组的ΣMUFA(总单不饱和脂肪酸)显著高于FM16和FM12组;FM20组和CN组肌肉粗蛋白水平显著高于FM12组(P<0.05);(3)FM20组肝胰脏T-SOD活性显著高于CN组(P<0.05);FM20组CAT活性显著高于FM12组,FM12组肝胰脏MDA含量显著高于FM20组(P<0.05);(4)FM20组肠道绒毛高度显著高于FM16组、FM12组(P<0.05)。在本研究条件下,添加20%鱼粉组在生产性能、常规营养成分、健康状况方面均与对照组黄颡鱼饲料无明显差异,且较商品饲料组鱼体总增重和经济效益分别增加6.23%和8.02%,可部分替代商品黄颡鱼饲料,为解决多鳞白甲鱼产业缺乏专用配合饲料提供了参考。
  • 房华, 马彦男, 黄永亮, 刘子嘉, 曹永智, 张 旭, 张 晓, 郭贝贝, 张旺东, 刘旺景, 陈时伟, 雷赵民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4): 68-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4.010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萨能奶山羊不同体况评分(body condition score, BCS)个体间体尺性状、乳成分与血清激素的差异,为奶山羊高效生产提供新方法。对相同饲养管理条件、经同期发情与人工授精分娩后的200只处于泌乳中期的萨能奶山羊的体况进行评分并测量其体尺,基于BCS结果将试验群体分为低体况组(LBCS,BCS<2.5)、正常体况组(NBCS,2.5≤BCS≤3.5)和高体况组(HBCS,BCS>3.5),每个组内随机挑选7只试验个体,分别采集乳汁与血液测其乳成分与血液理化指标并进行单因素ANOVA分析。结果表明:(1)试验群体BCS多数集中在2.5~3.5范围内,且高体况群体体尺高于低体况群体。(2)LBCS组与NBCS组的乳脂和乳蛋白含量均显著小于HBCS(P<0.05),尿素氮含量组内存在显著差异(P<0.05),乳糖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3)白细胞数组内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HBCS组嗜酸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其他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4)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与瘦素等指标随着BCS的增加而呈现增加的趋势,生长激素与脂联素指标与之相反。可见,奶山羊BCS与体尺性状、乳成分和血液理化指标存在显著性关系,将泌乳羊群的BCS调控在2.5~3.5范围内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
  • 赵心念, 张会文, 刘广鑫, 董 晴, 苏东遥, 王 媛, 孙新胜, 高玉红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4): 76-82. https://doi.org/3969/j.issn.1673-1182.2025.04.011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发酵床是改善养殖环境、提高家畜健康的一种养殖模式。为了研究冬季育肥羔羊养殖中不同原料组合的发酵床物理和化学特性的变化,为发酵床的合理应用提供借鉴,该试验选择有窗密闭结构的育肥羊舍,地面未作任何处理的素土地面组作为对照组,其他4个组的地面改为发酵床,根据其原料组合分为全锯末组(A组)、2/3锯末+1/3糠醛(B组)、2/3锯末+1/3稻壳(C组)和2/3锯末+1/3玉米芯(D组),各组饲养育肥公羔50只(1.0 m2/只),试验期为90 d(10~12月份),每隔10 d测定垫料物理特性指标(温度、含水率和pH)和化学特性指标(有机成分和常规金属元素)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各发酵床组不同深度温度之间均表现出极显著性差异(P<0.01),下层温度高于上、中层温度(P<0.01);与对照组表层温度相比,4个发酵床组的表层温度分别提高了11.49%(A组)、15.36%(B组)、8.64%(C组)和12.44%(D组);不同发酵床组的含水率和pH表现出极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B组含水率最高。(2)从发酵床中碳(C)和氮(N)含量分析,不同发酵床组之间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其中D组N含量最高;且随着时间延长,各组N和C含量分别表现出极显著性增加(P<0.01)和显著性降低(P<0.05)。(3)从发酵床中常规金属元素(K、Ca、P和Na)含量分析,不同发酵床组间差异显著(P<0.05),尤其Na和K,D组含量最高;且随时间延长,4种元素均显著增加(P<0.05)。因此,发酵床提高了冬季育肥羊舍的床面温度,且随着时间延长,发酵床中含N量增加,大部分金属元素含量表现出积累效应。
  • 杜红旗, 冯长松, 闫祥洲, 刘党标, 韩康康, 娄治国, 刘 磊, 梁志妍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4): 83-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4.012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苜蓿品种自交亲和性和影响苜蓿产量的农艺性状并获得不同农艺性状的优良植株,该研究隔离了87个苜蓿(Medicago sativa L.)品种使其天然结种,收种并测定结种量,播种F1代种子获得F1代植株,对其草产量相关农艺性状测量并评价分析。结果表明:6010、安多那、巨能401等10个品种自交亲和性相对较好,Blue moon、游客、皇冠、迪特、SW8421S等18个品种严重自交不亲和;所有苜蓿品种F1代植株总体草产量与其茎重、叶重、干鲜比、叶茎比、株高、分枝数等性状均显著正相关(P<0.05),绝大多数品种F1代植株群体的草产量与其茎重、叶重极显著高度正相关(P<0.01)、与其叶茎比无显著相关性(P>0.05),不同苜蓿品种F1代群体草产量与其株高、分枝数的相关性不一致;选出了草产量、干鲜比、茎重、叶重、叶茎比、株高、分枝数等农艺性状优异品种、植株和综合变异大的品种。
  • 于有利, 郭亚男, 王景松, 李 珂, 王建东, 梁小军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4): 91-9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4.013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宁夏地区肉牛流产母牛4种流产相关病原的流行情况,试验采集宁夏不同地区185份有流产史的肉牛基础母牛血清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对流产相关病原抗体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185份血清样品中共检出162份阳性血清,阳性率为87.6%。单一病原检测中,BVDV抗体阳性率最高(69.2%,128/185),与流产衣原体抗体阳性率(56.8%,105/185)差异显著(P<0.05),与IBRV(12.4%,23/185)和布鲁氏菌抗体阳性率(1.6%,3/185)差异极显著(P<0.01)。2种病原混合感染检测中以BVDV和流产衣原体混合感染抗体阳性率最高(40.1%,65/162),与BVDV和IBRV混合感染(4.3%,7/162)、BVDV和布鲁氏菌混合感染(0.6%,1/162)以及IBRV和流产衣原体混合感染2个抗体抗体阳性率(3.7%,6/162)差异极显著(P<0.01)。3种病原混合感染检测中以BVDV、流产衣原体和IBRV混合感染抗体阳性率最高(4.9%,8/162),与BVDV、流产衣原体和布鲁氏菌混合感染抗体阳性率(1.2%,2/162)差异显著(P<0.05)。可见,宁夏地区肉牛流产母牛均出现不同流产相关病原感染的情况,且主要以混合感染为主。在肉牛母牛养殖过程中,应加强对以上病原的检测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 生态养殖
  • 刘丹, 高可心, 郑怡, 屈文龙, 蒙宣伊, 刘坤, 高博, 贾宏涛, 麦麦提·斯马义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4): 95-1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4.014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基于IPCC和《省级温室气体编制指南》,采用“自下而上”的活动水平收集方法和排放因子法,建立了2000-2020年新疆县级空间尺度的畜牧业温室气体(CH4和N2O)排放清单,分析了全疆各地州及各县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时空演变态势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0年新疆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呈“增-降-增-降-增”的波动变化趋势,2020年排放量较2000年增长了274.7×104 t CO2-eq,最高排放量和最低排放量分别出现在2014年(2 116.26×104 t CO2-eq)和2017年(697.32×104 t CO2-eq);空间上呈“由东南部向中北部增加”的趋势,西部大部分县级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变化幅度大,东部各县级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变化不大,但空间聚集程度逐渐增强;2020年新疆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1 981.73×104 t CO2-eq,其中肠道发酵产生的CH4是主要排放源,占全疆畜牧业温室气体总量的86.5%,且主要来源于牛(1 062.23×104 t CO2-eq)和羊(841.44×104 t CO2-eq),粪便管理产生的CH4和N2O仅占排放总量的13.5%;2020年新疆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量整体呈“北疆高南疆低、西部高东部低”的空间分布趋势,全疆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量最高的地区为伊犁,占全疆排放总量的18.6%,其次为阿克苏、喀什和阿勒泰地区,分别占全疆排放总量的14.9%、13.4%和10.3%,东部的巴州、吐鲁番和哈密等地区排放量偏低。研究结果说明新疆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削减重点地区是伊犁、阿克苏、喀什和阿勒泰,反刍动物CH4减排是新疆畜牧业温室气体控制的主要方向。
  • 周毅杰, 王理文, 张国言, 李书立, 袁建通, 王红亮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4): 104-1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4.015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常规辅料(如蘑菇渣、糠醛渣)添加量对鸡粪发酵进程、腐熟度及氮固持的影响,该研究采取单因素试验设计,以纯鸡粪、糠醛渣和蘑菇渣为堆肥原料进行30 d的堆肥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CK(纯鸡粪)、T1(CK+10%糠醛渣)、T2(CK+10%糠醛渣+10%蘑菇渣)和T3(CK+10%糠醛渣+20%蘑菇渣)。结果显示:蘑菇渣与糠醛渣的添加可以延长堆体高温期持续时间11.1%~33.3%,且提高种子发芽率6.1%~12.5%,从而加快了堆体的腐熟进程;糠醛渣与10%蘑菇渣联合使用相较CK处理可以显著减少堆体有机质损失11.1%(P<0.05),降低堆体全氮损失10.7%(P<0.05)。综合考虑纯鸡粪堆肥发酵进程参数、氮素固持和腐熟效果,糠醛渣与10%蘑菇渣混合施用较为适宜。
  • 专题论述
  • 王 霜, 李 洁, 雷元元, 李海斌, 刘 山, 党 艳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4): 111-1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4.016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细菌性传染病对人体健康和畜牧业发展造成严重危害。目前,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性传染病的主要药物,但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菌迅速增加无法有效控制感染。噬菌体疗法使用天然存在的噬菌体病毒作为抗菌剂,为传统抗生素单独作用无法清除的细菌感染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文章介绍了噬菌体生物学特性,噬菌体作为抗菌剂的优点,概述了单一噬菌体、鸡尾酒噬菌体、噬菌体与抗生素联合治疗、噬菌体裂解酶、基因工程噬菌体在动物疫病防控、耐药病治疗等领域的应用,以及噬菌体治疗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为噬菌体制剂在动物疫病防控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 苗 艳, 朱庆贺, 钟 鹏, 兰世捷, 张 蕾, 江波涛, 金振华, 张 红, 王丽坤, 刘秋瑾, 史同瑞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4): 118-1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4.017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牛星状病毒病是由牛星状病毒(bovine astrovirus,BoAstV)引起哺乳动物的以发生腹泻、呼吸症状和神经症状为主的一种病毒病。BoAstV是星状病毒科哺乳动物星状病毒属的一种RNA病毒,具有广泛的组织亲和性,在牛群中普遍存在,常与其他肠道病毒混合感染,致病性仍不清楚。BoAstV可能具有跨物种传播的可能性。文章从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方法和种间传播等方面对牛星状病毒病进行综述,旨在为该病今后的研究和防控提供参考。
  • 卢思超, 安 翔, 于延锁, 赵邑新, 刘 强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4): 123-1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4.018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在农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采用人工智能提高肉羊养殖的效率已具备可行性。基于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的融合,羊的心率、呼吸频率等体征数据可以被传输至边缘设备或云平台,然后通过多维度、智能化的数据分析,实现肉羊生理情况的远程监测与健康预警。基于计算机视觉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可以实现肉羊的行为与表情检测,依据羊脸进行个体识别,对肉羊的体尺与体重进行智能预测。本文对近年来人工智能在肉羊养殖中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以期能为从事肉羊养殖的人员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