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家畜生态学报》官方网站!

2025年, 第4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2-23
  

  • 全选
    |
    学科动态
  • 曾海诺, 陈芷宁, 岑泳怡, 张 林, 李 咏, 米见对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2): 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2.001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肠道微生态内的病毒及病毒遗传信息的总和为肠道病毒组,具有免疫调节、基因水平转移以及肠道菌群的塑造等作用,对于维持肠道微生物组的结构和功能非常重要。肠道病毒组早期传统的研究方法主要为病毒分离、培养和电镜观察等,PCR技术的应用使得病毒的鉴定和分类更为快速,而现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们认识到了更多未知的病毒。该文主要介绍了畜禽肠道病毒群的组成、作用以及研究方法,旨在为畜禽肠道病毒组的研究以及畜禽健康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 科学研究
  • 张 禹, 张婷婷, 李宗军, 姜 雨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2): 8-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2.002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密码子是遗传研究的基础,大多生物采用标准密码子,然而在纤毛虫的不同纲间,甚至不同目间,时常存在终止密码子编码氨基酸的现象,这被称为终止密码子重分配。毛口亚纲(Trichostomatia)中的纤毛虫是草食动物胃肠道微生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终止密码子的重分配现象尚不清楚,影响了当前草食动物消化道纤毛虫基因组的注释和分析工作。本研究首先通过对瘤胃纤毛虫所属的前庭目(Vestibuliferida)与内毛目(Entodiniomorphida)共计10个物种23个转录组数据进行组装,分别在两个目中筛选出含Poly A结构且能比对到NR数据库的3 146条和15 250条转录本用于终止密码子鉴定。结果显示两个目的终止密码子均是UAA、UAG和UGA。此外,构建与终止密码子识别相关基因真核释放因子1(eRF1)的系统发育树显示瘤胃纤毛虫eRF1基因与侧口纲(Litostomatea)中采用标准终止密码子的纤毛虫聚在一起。同时,鉴定eRF1基因的关键功能位点,发现瘤胃纤毛虫的主要功能位点与其它使用标准终止密码子的物种一致。eRF1分析结果也间接表明瘤胃纤毛虫使用UAA、UAG和UGA作为终止密码子。瘤胃纤毛虫终止密码子的确定为解析其遗传基础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 孙一斐, 白凤庭, 郭应威, 窦鸣乐, 代学雷, 李鑫妹, 王喜宏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2): 14-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荷斯坦牛与娟姗牛的选择信号特征,解释其表型差异的分子机理,对不同国家的220头荷斯坦牛、娟姗牛的重测序数据,用多个欧洲兼用及肉用品种为对照,通过CLR、FST、π-ratio检测荷斯坦牛与娟姗牛显著选择信号。结果表明:(1)筛选到荷斯坦牛257个候选基因,4号染色体76.90~76.95 Mb受到高度选择,该区域包含的NPC1L1、NUDCD3基因与泌乳性状有关,NPC1L1中存在3个错义突变,p.E732K和p.Y888C两个错义突变高度保守,p.V683M和p.E732K两个错义突变位于NPC1L1蛋白质跨膜结构域,改变了氨基酸的理化性质。(2)娟姗牛7号染色体43.40~43.47Mb受到强烈选择,该区域包含与耐热(MED16)、免疫(PRTN3、AZU1、ELANE)有关的基因。研究结果显示,荷斯坦牛NPC1L1、NUDCD3基因与泌乳性状有关;娟姗牛MED16与PRTN3、AZU1、ELANE基因 分别与免疫和耐热有关。
  • 文 霜, 陈功建, 杨 洁, 郭松长, 刘锡兵, 蒋 隽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2): 22-2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张家界白羽乌鸡最佳生长曲线模型,了解其生长发育规律。试验选取150羽公鸡和150羽母鸡,分别测定其0、2、4、6、8、10、13、22各周龄体重,随后采用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 3种非线性模型分别对张家界白羽乌鸡公鸡和母鸡进行生长曲线拟合,并分析不同周龄生长速度、生长强度的趋势变化。结果表明:(1)3种拟合模型中,公、母鸡均以Gompertz模型拟合为最佳,其拟合优度R2=0.999 98,♀=0.999 99)最接近1、均方误差(MSE)(♂=11.0374,♀=6.7709)和平均绝对误差(MAE)(♂=2.1263,♀=1.8300)最小,满足模型拟合质量评估标准。(2)经模型拟合值与实测值的可行性分析显示:两者累积生长差值在1~5 g之间,差异较小;相对生长强度均在第2周龄出现最大峰值,但公鸡(9.0周龄)进入生长拐点时间迟于母鸡(8.1周龄),具体为649.38 g和518.68 g,占体成熟比例的42.27%和40.52%,22周龄公、母鸡上市体重分别为1 536.45 g和1 278.65 g。研究结果发现,最佳模型Gompertz可作为依据,建立张家界白羽乌鸡的标准生长曲线。
  • 周春露, 刘诗意, 兰 艺, 罗舒元, 许文坤, 严达伟, 董新星, 马 黎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2): 28-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试验旨在探究NR6A1基因在杜撒×大长撒猪中的多态性及其对育肥、胴体和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共测定了321头杜撒×大长撒猪的育肥、胴体和肉质指标,采用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对杜撒×大长撒猪(n=321)、杜洛克(n=35)、长白(n=32)、大白(n=32)NR6A1基因10个外显子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并计算NR6A1基因多态位点基因型频率及基因频率,采用最小二乘模型分析各SNPs位点与育肥、胴体、肉质的关联。结果表明,杜撒×大长撒猪NR6A1基因第5外显子检测到一个SNP位点(NR6A1 g.265347265T>C),该位点存在TT、TC和CC 3种基因型,处于中度多态(PIC=0.3670),杂合度(H)为0.4842,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在杜洛克、长白、大约克中,NR6A1 g.265347265T>C位点TT基因型频率为1,表现为单态;杜撒×大长撒猪NR6A1 g.265347265T>C位点TT基因型肋骨数(14.13±0.06 对)显著多于CC基因型(13.94±0.08 对,P<0.05),TC基因型胴体直长(98.54±0.57 cm)显著大于CC基因型(95.94±1.07 cm,P<0.05),TT基因型胴体瘦肉率(55.28±0.53 %)显著高于CC基因型(53.16±0.80 %,P<0.05)。综上,NR6A1 g.265347265T>C位点T等位基因能显著增加杜撒×大长撒猪肋骨数、胴体直长和瘦肉率,可作为撒坝猪优化选育的分子标记。
  • 任慧波, 崔清明, 杜丽飞, 朱 吉, 邓 缘, 胡雄贵, 左剑波, 刘莹莹, 李华丽, 喻国均, 陈 晨, 彭英林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2): 35-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评价PIC猪的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试验屠宰了健康的PIC猪9头,测定了其胴体性状、肉质性状和肌肉成分等相关指标,并分析了各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宰前活重为123.78 kg的PIC猪,屠宰率为75.58%,瘦肉率为60.8%,平均背膘厚25.62 mm,眼肌面积45.95 cm2,滴水损失2.14%,嫩度43.56N,肌内脂肪含量2.23%,总氨基酸含量20.3%,饱和脂肪酸含量41.54%,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58.44%。性状间相关性分析表明,PIC猪的宰前活重与屠宰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肌内脂肪与MUFA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PUFA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水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肌内脂肪与水分间的相关系数为-0.718,二者间线性模型Y=-0.9985x+75.299,决定系数R2为0.5153。
  • 付 建, 陈志远, 陈 勇, 吴毅鹏, 董彦强, 王 茜, 杨发龙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2): 41-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养条件对川西北草地藏系绵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相近(18.50±3.62) kg、健康状况良好的断奶(4月龄)藏系绵羊60只,称重、测量主要体尺指标、耳牌编号标记后随机分为2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羊,自然放牧组采用全天放牧,不补食,放牧+补饲组采用全天放牧,每天补饲精料补充料2次,试验期间两组实行同等条件下放牧管理,试验时间为120 d。结果表明:(1)放牧+补饲组胴体重、屠宰率、净肉重和净肉率极显著高于自然放牧组(P<0.01),放牧+补饲组中期重、平均日增重、宰前活重和体高显著高于自然放牧组(P<0.05),放牧+补饲组眼肌面积显著高于自然放牧组(P<0.05)。(2)放牧+补饲组羊肉中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自然放牧组(P<0.05),放牧+补饲组羊肉中亮氨酸、苯丙氨酸、谷氨酸、酪氨酸和精氨酸的含量显著高于自然放牧组(P<0.05),放牧+补饲组羊肉中十烷酸、十二碳酸和油酸的含量显著高于自然放牧组(P<0.05),放牧+补饲组羊肉中总单不饱脂肪酸和总脂肪酸含量极显著高于自然放牧组(P<0.01),放牧+补饲组羊肉中镁含量极显著高于自然放牧组(P<0.01),放牧+补饲组羊肉中钙、磷和锰含量显著高于自然放牧组(P<0.05)。由此可见,在放牧加适当补饲精料补充料的饲养条件下,能显著提高川西北草地藏系绵羊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
  • 曾 洁, 周明亮, 庞 倩, 杜 丹, 柏 琴, 沙 泉, 杨平贵, 陈明华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2): 48-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2.008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试验旨在研究川西北高寒地区草地型藏系绵羊及其与白萨福克羊的杂交羊在舍饲条件下育肥的效果。选取体重接近、自然断奶6月龄藏绵羊和白萨福克羊×藏绵羊杂交F1代公羊各20只,分为藏绵羊组和杂交羊组。舍饲试验期180 d,分6个阶段,每阶段30 d,前、后3个阶段分育肥前期和育肥后期。饲养管理采用青干草+精料补充料方式饲喂。每30 d测定生长性能和体尺指标,每两个月采集血液样品,测定甲状腺素(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睾酮(T)的含量。结果表明:(1)藏绵羊和杂交羊体重12月龄分别达到54.97 kg和61.46 kg。藏绵羊体重、平均日增重在6个育肥阶段均显著低于杂交羊(P<0.05),平均日采食量在育肥前期显著低于杂交羊(P<0.05)。(2)试验羊体高、体斜长、胸围和管围随着日龄的增加逐渐增大。12月龄时藏绵羊的体斜长和胸围显著小于杂交羊(P<0.05)。藏绵羊的管围在6、7、8和12月龄时显著小于杂交羊(P<0.05)。(3)藏绵羊6、8、10、12月龄血液中T4、T3、GH和IGF-1的含量均显著小于杂交羊(P<0.05),T的含量仅在6和8月龄显著大于杂交羊(P<0.05)。经双因素方差分析,杂交和月龄对5种激素的含量影响显著,对IGF-1的影响存在互作关系(P<0.05)。主效应分析结果可知,藏绵羊T4、 T3 和GH的含量显著低于杂交羊,T含量显著高于杂交羊(P<0.05)。 T4、 T3和T含量随着生长发育的推进逐渐升高,GH的趋势相反(P<0.05)。由此可见,川西北高寒地区进行舍饲育肥的条件下,白萨福克羊×藏绵羊杂交羊的生长性能优于藏绵羊,杂种优势明显;藏绵羊和杂交羊体重、体尺等生长发育指标较好,舍饲育肥效果良好。
  • 魏 勇, 刘洋乐 , 周 震, 孟 毅, 张莎莎, 彭夏雨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2): 55-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2.009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牛舍卧床铺设牛粪再生垫料对奶牛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年龄、胎次、泌乳性能、健康状况相近的荷斯坦奶牛20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100头,分别饲养在同一栋泌乳牛舍的两个圈舍。对照组铺设沙子垫料,试验组铺设牛粪再生垫料,试验期30 d,分别测量两组奶牛的产奶量、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牛粪垫料组奶牛在使用前期15 d奶牛产奶量、血清GLU、TP、CRE、T-AOC显著高于沙子垫料组奶牛(P<0.05),血清EPI显著低于沙子垫料组奶牛(P<0.05),血清GLB极显著低于沙子垫料组奶牛(P<0.01);但在使用后期30 d,牛粪垫料组奶牛血清ALP显著高于沙子垫料组奶牛(P<0.05),血清GLB、T-AOC显著低于沙子垫料组奶牛(P<0.05),血清GSH-PX极显著低于沙子垫料组奶牛(P<0.01)。试验结果提示,卧床上铺设牛粪再生垫料,在使用前期0~15 d较沙子垫料,可提高奶牛脂肪利用率、蛋白质利用率、免疫力、抗氧化能力。
  • 王 萍, 祁 蒙, 周继术, 徐庆来, 段 翔, 董武子, 吉 红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2): 61-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2.010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安康产地鱼类硒含量及其硒来源,以促进安康市富硒渔业和富硒食品的发展,本研究采集了安康市恒口示范区、岚皋县、镇坪县以及旬阳县水产养殖区主要养殖鱼类样品44份、野生鱼类样品2份、水产饲料样品14份及水样9份,同时采集了宝鸡等非安康地区的鱼类样品7份,并对部分鱼类肌肉样品进行炒制或腌制等加工方法制作成水产熟食样品,通过对以上样品进行硒含量检测与对比分析,结果发现:(1)鱼类肌肉硒含量范围在0.040~0.560 mg/kg之间,平均硒含量为0.217 mg/kg,94.3%的鱼体肌肉硒含量符合陕西省富硒水产品(鲜)标准(0.080 mgSe/kg),属富硒鱼;(2)安康地区红鳍原鲌等野生肉食性鱼类以及鲢鳙等滤食性鱼类肌肉硒含量显著高于配合饲料养殖的鲤及草鱼等鱼类(P<0.05);(3)安康产地的鳙,其肌肉硒含量(0.356±0.089 mg/kg)显著高于非安康地区鳙肌肉硒含量(0.113±0.067 mg/kg)(P<0.05);(4)不同组织器官的硒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胰)脏(1.500~2.850 mg/kg)>肠(及内容物)(0.230~0.780 mg/kg)>肌肉(0.040~0.560 mg/kg);(5)腌制肉松的硒含量在0.070~0.460 mg/kg之间,腌制肉干的硒含量在0.080~0.900 mg/kg之间,83%的鱼肉熟食制品硒含量符合陕西省水产制品富硒标准(硒含量≥0.150 mg/kg);(6)养殖水及藻类浓缩液硒含量在0.000~0.010 mg/L之间,平均硒含量为0.005 mg/L,远低于陕西省水体富硒标准(硒含量0.01~0.05 mg/L);(7)配合饲料硒含量在0.520~1.720 mg/kg之间,符合陕西省配合饲料富硒标准(硒含量≥0.100 mg/kg)。综上所述,安康市产地鱼类硒含量较高,鱼体丰富的硒含量主要来自当地富硒的地理条件及配合饲料中添加的硒,同时,水产品的熟化能进一步提升鱼肉硒含量。
  • 王 振, 韩永胜, 张淑芬, 付 龙, 丁昕颖, 马珊珊, 尹珺伊, 李 伟, 赵金波, 白长胜, 张 军, 田秋丰, 史同瑞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2): 70-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为降低牛粪有机肥、秸秆在还田利用过程中对土壤中重金属的潜在影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试验采用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配施处理对土壤中重金属全量、有效态分配率、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并分析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适量的牛粪和秸秆与化肥配施可降低土壤中重金属总量,同时改良了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了玉米的生物量。不同处理土壤的pH、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较施用化肥处理分别最高提升了12.15%、13.25%和7.84%。土壤中铜、锌因配施而活化,表现在弱酸提取态分配率的上升和残渣态分配率的下降,土壤中铅、镉因配施而钝化。理化性质的改变对土壤重金属形态有一定影响。铜的形态变化主要受有机质含量影响,而锌、镉的弱酸提取态和残渣态分配率主要受pH影响,可氧化态锌分配率与有机质显著正相关(P<0.05),残渣态铅的分配率与阳离子交换量相关性极显著(P<0.01)。说明牛粪有机肥、秸秆与化肥配施可以通过调控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性。
  • 周 杨, 刘楠楠, 邢仕宏, 王诗涵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2): 76-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2.012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区位基尼系数测算了1980-2021年我国猪肉、牛肉、羊肉等主要畜产品地理集聚的演变特征和区域差异,并剖析了形成机制,结果表明:猪肉、牛肉、羊肉等主要畜产品均具有明显的地理集聚特征,羊肉的地理集聚水平最高,牛肉次之,猪肉最后。改革开放以来,猪肉和羊肉生产格局大致呈“集-散-集”的分布特征,牛肉生产格局先经历了“U”型分布特征,后经历了一段较长时期的分散迁徙期;从空间格局看,生猪生产主要布局在中南、西南和华东地区,但华东地区生产布局逐渐向东北地区转移,牛肉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中南地区,但西北和西南地区平均产量增速明显,羊肉生产分布相对稳定,华北和西北地区是重要的主产区;基于资源禀赋的初始集聚机制、农业科技创新的区域外推机制以及市场与政策对畜产品地理集聚格局产生和优化机制,共同作用并在不同时期主导着中国畜产品空间格局的演变。最后,在粮食安全视域下,进一步提出畜产品生产布局不能仅考虑比较优势和经济效益,还应提高区域自给能力;未来畜牧业结构调整应在稳定生猪养殖的同时,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畜牧业。
  • 杨冬宁, 朱双彤, 姚纪元, 张立世, 姜云垒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2): 85-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2.013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试验于2019-2021年采用样点法对科尔沁草原南部农牧交错区的扎鲁特旗和阿鲁科尔沁旗繁殖期鸟类进行了调查,研究植被盖度等因素与鸟类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共记录到59种鸟,隶属于12目,27科。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7种。根据Spearman相关分析得出:(1)扎鲁特旗,植被盖度和植被高度均与Pielou均匀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1);裸地面积与Pielou均匀度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1);植物种类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1)。(2)阿鲁科尔沁旗,植被盖度与Simpson多样性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1);植被高度与鸟种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呈显著负相关,与Pielou均匀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结果表明,植被高度、植被盖度和裸地面积对扎鲁特旗和阿鲁科尔沁旗的鸟类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
  • 查向浩, 林 宁, 蔡吉祥, 韦良焕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2): 92-9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2.014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喀什地区畜牧养殖过程中粪污排放及养分现状,结合喀什地区化肥施用情况,分析喀什地区1999-2020年家畜粪污排放量及养分含量,评估家畜粪污作为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潜力。结果表明:1999-2020年喀什地区家畜粪污排放量呈现增长趋势,增幅为4.35%,主要以牛、羊粪污为主;养分含量增幅为7.20%,主要以氮为主,钾次之,磷最小;家畜粪污和养分含量以叶城县和莎车县最高,岳普湖县、塔县和喀什市最小,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喀什地区化肥施用量和施用强度增幅为264.87%和82.64%,远大于家畜养殖粪污养分含量的增幅,导致粪肥替代率呈现逐年递减趋势,从1999年的166.97%下降到2020年的49.06%,降幅为70.62%;塔县化肥替代率最大,高达4318.47%,最小的为岳普湖县27.05%。综上,喀什地区家畜粪肥替代化肥的潜力较大,应加大家畜粪污资源化利用力度。
  • 张东升, 王 齐, 孙克洲, 贺 宇, 陈长喜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2): 98-10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2.015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有效地实时监测肉鸡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因子,提高肉鸡健康养殖水平,本文将传感器技术与窄带物联网 (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 NB-IoT)技术结合,设计并实现一种肉鸡养殖环境监测系统,使用无线传感器实时监测肉鸡养殖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光照、NH3等环境因子,采用 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运用NB-IoT技术将信息传输至云端服务器。结果表明:通过该方法可实现环境数据查询、绘制环境变化曲线、远程向终端设备下发控制命令等功能。该系统具有低功耗、低成本的优势,操作简便、性能稳定,为养殖户的决策分析提供了有效信息和科学依据。
  • 马超锋, 马宝刚, 左春生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2): 103-1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2.016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河南省种公牛牛病毒性腹泻流行情况,于2020年9月-2021年12月,采用ELISA 方法对采自河南省6个地区367份种公牛血清样品的牛病毒性腹泻阳性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牛病毒性腹泻阳性场点6个,阳性场率达100%;检出阳性样品共258份,种公牛个体阳性率为70.3%;不同生长阶段公牛群的阳性率差异极显著(P<0.01),采精公牛(14月龄以上)的牛病毒性腹泻阳性率最高(84.3%),犊牛(0~6月龄以下)阳性率最低(43.5%);不同年份种公牛的牛病毒性腹泻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
  • 生态养殖
  • 杨 辉, 郑卓航, 段禹阳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2): 107-1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2.017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对黑龙江省9个地级市的17个典型畜禽养殖区县376户养殖户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利用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黑龙江省不同规模肉牛养殖户的养殖环境效率与提升潜力,并运用T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肉牛养殖环境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肉牛养殖环境效率平均值为0.809,各个规模肉牛养殖环境效率均未达到最优且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且在生产要素投入和污染物产生方面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改进空间;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影响不同规模肉牛养殖环境效率的因素不同。政策建议:制定适度规模养殖标准;增强环保意识;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制定环保激励政策。
  • 专题论述
  • 李 宏, 张迎锐, 张 眉, 晁娟娟 , 郭洁, 王 韵, 黄晓瑜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2): 115-1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2.018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养羊业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动物源性食品,而且为世界制革和制衣工业提供了大量的生产原材料。该文结合国内外肉羊产业发展状况及陕西省肉羊发展现状,提出了陕西省肉羊产业发展制约因素以及“十五五”肉羊产业发展建议,旨在为肉羊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邓永涛, 尹 苗, 王 聪, 陈希文
    家畜生态学报. 2025, 46(2): 122-1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182.2025.02.019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猪舍内的各种环境因子对畜禽的健康养殖具有重要影响,如何有效地预测猪舍环境因子的变化,有利于提高养猪经济效益。该文介绍了猪舍内湿热环境、空气质量的适宜范围,综述了猪舍预测模型的常用技术和方法,以及对猪舍内氨气(NH3)、二氧化碳(CO2)和温湿度的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猪舍智能化管理提供参考。